旺報社評》不要低估大陸改革國企的決心

社評

大陸與歐盟簽署投資協定,不但對歐盟開放金融保險、健康醫療資訊服務及汽車與航空運輸等產業,同意提供投資權益保障,更重要的是,美國求之而不可得的強迫技術移轉外資持股限制、國營事業保護與國家補貼等不透明的投資障礙北京承諾對歐盟開放,也同意強化勞工人權保護、改善勞動生產條件,以符合國際勞工組織規範

對比之下,由於歐盟對外人直接投資(FDI)方面的限制本來就比較少,對大陸的開放,主要集中在再生能源等特定產業,允許陸企進入部分歐盟再生能源市場。從雙方開放的項目與業別來看,這似乎不是一個對等的投資協定。市場人士認爲,大陸爲了抗衡美國在貿易、科技與金融等各方面的牽制,因而做出大讓步。最終目的是要與歐盟簽訂更具深度廣度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突破美國國際經貿封鎖網,甚而取得全球經貿整合的主導地位

從中美對抗與國際經貿主導權戰略觀點來看,上述解讀不無道理。不過,換個角度看,也證明大陸一再強調,將藉由體制改革與市場開放,推進全球自由貿易的說法,並非信口雌黃。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峰會所表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趨勢,大陸對外開放大門會愈開愈大,也會持續推動全球貿易及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同時與更多國家簽署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融入全球經貿體系。

大陸主導全球經濟整合

這個決心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表露無遺。過去外界一直認爲,國家補貼與國營事業保護是中共神主牌,不可能放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即便面臨美國強大壓力,也都沒有鬆口。當「中歐投資協定」出現大陸將消除國營事業保護與國家補貼不透明等投資障礙的字眼時,外界多認爲只是虛與委蛇,不會真正落實。

誠然,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快速,逐漸成爲大陸經濟的核心,但國營企業的主導力與影響力仍無法輕忽。根據大陸國資委統計,2019年國資系統企業(包括央企及地方國企)共約13000家,資產總額高達201.3兆人民幣,逐年攀高。2012~2019年間,國資系統企業累計上交稅費約佔同期大陸稅收的1/4;2019年研發投入超過1兆人民幣,佔整體比重將近5成;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則是高達80家。而大陸上市企業協會的資料亦指出,截至2020年11月,大陸國有上市企業共1151家,其中央企394家,地方國企757家。整體國企占上市企業家數比重爲28%,市值比重則是44%,顯見國企的重要性,很難說變就變,難怪外界對於大陸要消除國營事業保護與國家補貼的說法,抱持強烈懷疑的態度。

不過,值此大陸經濟(甚至是全球經濟)面臨重要拐點之際,從市場經濟發展軌跡與大陸改革開放經驗來看,有理由相信大陸會做出改變。就如同1979年以前,幾乎沒有人相信中共會放棄社會主義,投入資本主義懷抱。但最終大陸找到融合共產與資本主義之道,開創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歷史正在重演,而且舞臺更大,從國內拓展到世界。當然,這背後有國際戰略的考量,藉着深化改革開放,北京將有機會掌握國際經貿主導權。日前習近平宣示,大陸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如果大陸真的搬開國企補貼與保護的鐵板,沒道理CPTPP成員國會拒絕大陸加入。如此一來,大陸主導全球經濟整合的地位,將更往前邁出一大步。

臺灣不必全部押寶美國

當然,改革開放是艱困的過程,尤其進入核心體制層次,還要面對國際社會是否接受的挑戰,難度更高,但大陸目標已定,接下來就要看中共的本領。就臺灣而言,面對大陸深化改革的大趨勢,不管基於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的考量,想撤離大陸的臺商,或鼓吹臺商離開大陸的小英政府,面對未來10年、甚至20年,全球經貿的生態可能出現的翻天覆地變化,有沒有必要現在就下重注,把寶全押在美國身上,需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