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綠水青山可生金
來源:經濟日報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佈《關於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開展資源權益指標市場化交易,讓保護綠水青山獲得合理回報。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將生態產品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生態保護補償、市場經營開發等手段體現出來,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有效破除,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202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加快推進落實重點任務。2024年6月1日,我國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這是我國生態保護補償領域的首部法律法規。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列爲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任務。
在這些部署下,各地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了多樣探索:2024年8月,青海省與甘肅省正式簽署黃河流域(青海—甘肅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是黃河流域源頭省份間首次簽訂跨省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4年11月,雲南省出臺《雲南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通過建立集體林權制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要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確權是第一步。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有序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加強登記成果應用,明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和邊界,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健全不同門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權利體系,按照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推動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
健全生態補償賠償機制。《意見》提出,推動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支持力度,推動將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保護情況作爲資金分配和獎懲的重要因素。鼓勵生態產品供給地和受益地按照自願協商原則,通過資金補償、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多元化方式,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賠償制度建設,逐步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損害的發現、覈實、索賠和報告機制,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
構建生態產品產業化經營開發機制。《意見》要求,依託潔淨水源、清潔空氣、適宜氣候等自然本底條件和優美自然風光,從事生態旅遊、康養、體育等產業開發;發掘海洋生態產品價值,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態牧場等綠色產業。利用地質遺蹟、地熱、礦泉水等特色資源,建設地質文化村和相關產業;加快礦山生態修復、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經濟日報記者 黃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