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兵幹起“新農人” “飛機種地”有一手

本報記者 李淵

原本是部隊通信兵,轉業回地方後,紮根農村幹起了現代農民。2019年至今,張歡在相城區陽澄湖鎮的大地上奮鬥,除了傳統農業的春耕秋收,還以科技賦能農機服務,爲周邊更多的農戶提供產業配套服務。

用科技提升農業生產力

昨天的大雨剛剛停,昨日上午,張歡早早趕往清水村的稻田,爲出穗的稻子噴灑藥水。他把大疆的新型無人機放在貨車上,柴油發電機轟鳴着爲電池充電。“相比傳統的機械,無人機噴灑對於稻子的損傷是最小的。”沒有了車轍,噴灑也更爲均勻,效率也大大提升,“一架飛機一天能飛100畝!”

張歡一邊說一邊操作無人機,槳葉把他的遮陽帽吹得搖曳,站在田邊的他並不像印象中傳統的老農,“有了機器,人就可以省力一點。”張歡如今的確並非傳統的農民,他的身份是蘇州單簞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老總,手頭有着各型農業機械30餘臺、大型植保無人機3臺,30噸糧食烘乾機3臺,成套碾米設備1套。“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機械幫我們農業生產提供新的動力。”張歡告訴記者。

把部隊經驗帶到農田管理

張歡曾是一名軍官,也是農民的兒子。如今回到農村,他感到無比開心,在陽澄湖邊,儘管日曬雨淋,但是他樂在其中。“這幾天涼快多了,湖風吹上來,爽快!”張歡說,他是80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畢業後在原南京軍區某部隊工作,當起了通信兵,“軍旅生涯,讓我的立場格外堅定,如今退伍不褪色,哪怕轉業回鄉,也要保衛祖國的糧食安全。”

在部隊錘鍊出的獨立果敢性格,也讓張歡志向高遠:既然要做農業,就要做高起點高標準的自然生態農業。他堅持“0施肥”“0農藥”的自然生態種植,但因連續陰雨導致小麥赤黴病,幾乎絕收。這次挫折讓他意識到科學管理與精細化種植的重要性。

“機械團長”要帶領農民一起致富

在單簞香農服中心,工人們正在對各類機械進行整修,大型烘乾、碾米設備也進入調試維保關鍵期,“接下來馬上‘大農忙’階段,備戰即將而來的秋收。”原來,張歡將部隊的管理經驗應用到了農業機械的維護和管理中,成爲“機械化團長”,他的農機不僅自己的田地使用,還爲周邊農戶提供服務,每季對外服務面積超過2萬畝次,而農機的維護保養、日常管理、出勤回場,他都按照部隊的模式來組織,實現了安全出車“零事故”。

目前,單簞香自有農田1000多畝,服務中小農戶20餘個,對外農機服務超50000畝次,糧食烘乾對外服務超3000噸。光靠傳統的作業方式和思維,在農業人口老齡化、鄉村城鎮化的當下,已經不能滿足逐漸擴大的服務規模,作爲一名曾經的通信兵,如今的新農人,張歡用新思路、新科技解決了農機服務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