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七號墜入大氣層,基本整個全燒燬,爲什麼美國龍飛船卻回收用

“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每一次發射都牽動人心,每一次返回都意義非凡。

2024年11月10日,天舟七號貨船在天宮空間站執行完任務後,將會返回地球,它將飛入大氣層,在南太平洋上空劃過一道美麗的光芒。

在與空間站分離後,大部分零件都會在和大氣層的摩擦中燃燒殆盡,這不免讓人疑惑爲什麼美國的“龍”飛船能夠回收利用,繼續派上用場呢?

飛船燃燒

性價比的抉擇

一次性用品與重複使用物品,哪種更經濟實惠?在“性價比”爲王的時代,太空探索也無法擺脫經濟規律的束縛。

天舟七號的“一次性”設計,看似簡單粗暴,實則蘊含着精打細算的經濟邏輯,是基於任務定位和成本效益的綜合考量。

圖片來源網絡

2023年,中國成功進行了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試驗,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該領域的雄厚實力。

選用一次性設計,其實是因爲它符合我們當前的實際需要,並不是技術上的落後。

圖片來源網絡

“龍”飛船的可重複使用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長期成本,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技術挑戰。

飛船返回地球時,需要承受超過1000攝氏度的高溫考驗,這對外殼材料、隔熱設計、降落傘系統等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圖片來源網絡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龍”飛船不得不採用昂貴的耐高溫材料和複雜的回收系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製造成本和維護難度。

相比之下,天舟飛船的設計更加簡潔高效,天舟飛船因爲不需要回收,所以能裝更多貨,重量也輕,這樣就能更高效地運輸。

圖片來源網絡

飛船裝載的很多物品,都是不要的廢棄物,送回地球毫無意義,反而還會增加污染物的處理成本。

而且安全返回也需要更爲精確複雜的技術和設備,無形之中還會增加不少人力物力等成本,直接燒掉更爲合理。

而那些還有價值的物品,都會跟隨航天員,一起乘坐飛船回到地球上。

此外,天舟飛船的“一次性”設計也避免了回收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提高了任務的可靠性。

圖片來源網絡

再加上天舟飛船最主要的任務在於載荷運送,若是顧此失彼,增加更多的材料去設計不必要的地方,反而是得不償失了。

兩種飛船各有特點,難說誰更勝一籌,天舟飛船專注於提高運載能力和效率,而“龍”飛船則側重於可重複利用技術。

這兩種方案,都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經過考慮後作出的明智決定。

圖片來源網絡

太空垃圾

天舟七號受控再入大氣層並燃燒殆盡,這並非簡單的“浪費”,而是一種負責任的太空行爲。

這現象背後,凸顯出太空垃圾問題的日益嚴重,每一個航天器,從發射升空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面對最終的歸宿。

圖片來源網絡

而如何處理這些“太空遺產”,直接關係到未來太空探索的可持續性。

近地軌道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斥着各種失效的衛星、火箭殘骸、甚至宇航員丟失的工具等等。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太空垃圾以極高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對正常運行的航天器構成巨大威脅,哪怕是一丁點兒的碎屑,也可能引發大麻煩。

國際空間站多次因太空垃圾風險而不得不緊急避讓,現在,太空垃圾的處理方法還沒完全搞定,而且費用特別高。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要徹底解決太空垃圾問題,源頭控制是關鍵。

天舟飛船的“一次性”設計,雖然看似“浪費”,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有效的垃圾減量方式。

天舟飛船在返回地球時,大部分會燒成灰燼,只有一小部分碎片會掉落在預定海域,儘量減少對太空環境的破壞。

圖片來源網絡

相比之下,“龍”飛船的可重複利用雖然減少了發射次數,但在回收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如果回收失敗,“龍”飛船本身就會變成新的太空垃圾,反而加劇了太空環境的污染。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一次性”並非長久之計,科技進步下,咱們預期未來會有更高效的太空垃圾清理辦法。

那時候,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將會更頻繁地派上用場。

圖片來源網絡

未來挖掘潛能無限

太空探索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和模式探索。

儘管天舟系列目前採用“一次性”設計,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方面停滯不前。

圖片來源網絡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積極研發可重複使用的貨運飛船,例如昊龍貨運航天飛機方案和輕舟貨運飛船方案。

這些方案的提出,預示着中國未來的太空貨運模式將更加多元化,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太空垃圾問題是制約太空探索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網絡

航天活動越來越多,太空裡也跟着堆積了不少報廢衛星和火箭殘骸,這給航天器安全帶來不少隱患。

未來,太空貨運模式可能會出現更加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網絡

例如,可以結合“一次性”和“可重複利用”兩種模式的優勢,開發出更經濟高效的混合型貨運飛船。

我們可以研究開發更先進的回收方法,這樣能省下不少錢,還能讓回收變得更快捷,探索宇宙的腳步永不停歇,科技革新的步伐永遠向前。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和美國在太空貨運領域採取了不同的發展路徑,這正是科技進步的體現。

我國航天領域雖然起步晚,但進步神速,幾十年內就取得了不少令全球矚目的成就。

圖片來源網絡

從“兩彈一星”起步,歷經載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和空間站建設,中國航天人的毅力可見一斑,航天發展之路更是獨具特色。

我國航天發展既秉持自主創新的宗旨,又不遺餘力地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國對天宮空間站的開放態度,彰顯了我們航天事業擁抱世界的堅定信念和滿滿信心,希望未來能夠多和國際合作,進一步探索宇宙,書寫傳奇。

信源

信源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