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廣場30多年前舊照 高級住宅區發展出獨特商圈
在北區欠缺大型百貨公司的有利條件下,天母一帶已經由純住宅區蛻變爲新興的商圈。雖然造成房價的飆漲,但相對也帶來攤販聚集、髒亂等住家環境惡化的問題;讓附近居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02/14 鄭瓊中攝影)
臺北市各個區域各有不同的風貌,位於陽明山下的天母,50年代是美軍駐臺的地點,過去就被視爲高級住宅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規劃,天母仍散發濃濃的異國風情,其中的天母廣場,又被稱爲天母圓環,不少市集和商家聚集,是天母當地的重要商圈。
天母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原名三角埔,清代及日治時期均沿用此名。直到1933年,日本人中治稔郎在當地興建了奉祀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爲主神的天母神社,並創立天母教。自此,神社周遭地區開始被稱爲「天母」。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美軍進入此地,用英語向當地人溝通卻得到臺語的「聽無(Tyaa-Mou)」,因此音譯爲「天母」。
1950年代,爲容納來臺駐紮的美軍,天母成爲興建美軍宿舍的主要基地。結合美日風格的宿舍建築成就天母獨特的國際化風貌,也吸引異國文化隨之而來。中美斷交後,美軍撤離,天母並未沒落,而是逐步發展爲高級住宅區。
經濟專題臺北天母的外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06/24 邱德祥攝影)
天母彙集了外國人口、國際學校、大使館等元素,加上中山北路六、七段一帶中西式店家雲集,構築出獨特的在地文化氣息。其中的天母廣場,是天母相當重要的交通要道,天母東西路、忠誠路沿線,餐飲、服飾、百貨公司等商家林立,宜人的綠地環伺,形成繁盛的特色商圈。
有趣的是,由於天母廣場的地理位置,被人稱爲天母圓環,又或者是「小圓環」。但對於不少天母人來說,位於中山北路七段警察局旁的圓環,纔是真正的「天母圓環」,或「老圓環」,形成不同的天母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