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麥琳,理解麥琳,同情麥琳,不成爲麥琳

被“圍剿”的麥琳,令人窒息

《再見愛人》正在熱播。

節目播到現在,流量已經完全轉移到了素人麥琳身上。

楊子內心痛哭:

我設計這麼多博眼球橋段,努力終究還是敵不過天賦……

最新一期中,麥琳憑藉“燻雞事件”,再次成爲了全網衆矢之的。

在經費只剩三百多的情況下,她非要買兩隻燒雞,一共花了140塊。

此外,還買了6塊的咖啡,36塊的奶皮子,以及一大包薯片。

這導致葛夕留幾手當導遊的第一天,基本上就把錢都花光了,只剩下34塊。

黃聖依只想買一瓶6塊的山楂汁,最後忍住了,沒買。

更過分的是——

花那麼多錢買了兩隻燒雞,口口聲聲說要留給大家明天做早餐,可轉頭半夜卻全被她當宵夜吃光了。

此舉一出,很多觀衆已經氣得乳腺痛了。

這次的“燻雞”事件,還成功帶火了“主角”燻雞。

在網購平臺,已經有大量商家打出了“同款”字樣。

很多網友都表示,現在就買來嘗下看究竟是有多麼美味!

據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原來一天可能賣幾十、幾百只燻雞,現在每天已經能賣上千只了。

有人已經將麥琳稱爲「先天綜藝聖體」,在網上掀起了「麥學」研究風潮。

她也被比作祥林嫂、守財奴葛朗臺,成爲大衆解讀和投射的對象。

有律師事務所組織了60名離婚律師,齊看麥琳的片段,當做典型案例來討論研究。

還有新疆網友因爲名字裡有“麥”,已經在朋友圈公告,以後不要叫她“麥麥”了。

顯然,麥琳和“麥學”的走紅,已不僅僅侷限於她個人。

而是作爲一個典型的案例,反映出了親密關係中普遍存在的難題。

在全網一片謾罵聲中,我在夾縫裡看到了這樣一條客觀的評論:

“她的痛苦是真實的,覺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敵人。”

引用一句宋丹丹曾說過的話,我覺得非常適合形容麥琳:

“人強烈的自卑,會使你莫名其妙的變得非常無禮。”

她像極了電視劇中的絕望主婦:外表光鮮,卻揹負着巨大的婚姻壓力;

生活看似穩定,卻在細枝末節中透着不安和掙扎。

既可恨,又可憐。

而她表現出來的一切,其實都有跡可循。

我們討厭麥琳,批判麥琳,不想遇到這樣的人,更不想成爲這樣的人。

但是,我們在她身上是不是也看到了某些時刻自己的影子?

太擰巴的關係,往往活得很累

麥琳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她情緒很不穩定,又顯得十分擰巴。

她住着上千萬的房子,可又處處表現出十分節儉的一面。

退掉女兒喜歡的漢服,用裝修的油漆桶當垃圾桶,簡直是“沒苦硬吃的典範”。

她強烈渴望關注,但又總是不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

她想收到禮物,但價格低廉的不喜歡,李行亮曾送給她身體乳、護手霜,她都不滿意;

對方還曾扮玩偶製造驚喜,她卻只覺得“就還好”。

她稱,這些禮物都沒能真正觸動自己。

於是,二人經常陷入“她不要,我不買,我不買,她不高興,我買,她又不要”的怪圈。

在一旁的張泉靈爲了解開他們的心結,便問她:

究竟希望收到什麼樣的禮物。

她回答:“有個包包會讓我有面子一點。”

但話鋒一轉她又改口稱:

“直接講出來有點沒面子,我也不是真的想要那個包。”

連張泉靈都尬住了,不知道該說什麼。

在後來的直播中,做記者多年的她更是直言,麥琳是第一個把她思維弄亂的人:

“我也沒弄明白她到底想要什麼。”

“拿麥琳沒辦法,遇到了職業生涯的挑戰。”

其次,麥琳又表現出了超強的PUA控制慾。

家裡的財政大權都由她掌握,任何物品的採買都必須要經過她同意;

李行亮明明表示不想吃水果,她卻堅持讓他吃完;

丈夫稍有不配合,她立刻上升到“不在乎自己”。

就連想要李行亮帶一杯咖啡,說的話都是:

“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

對於麥琳的擰巴,黃執忠的點評一針見血。

“我必須是要在衆多情感當中,成爲債權人。”

通過麥琳在節目中的種種表現,我們終於讀懂了這句話的真諦。

既渴望關注,又無法清晰表達需求;

既想得到愛,卻總覺得對方不夠用心;

既願意爲家庭付出一切,卻也忍不住對生活感到失落與不滿。

所以,她只能以過度付出和道德高度的方式,想要深度綁定李行亮。

但好的健康的愛情,真的能通過感恩戴德、內疚感來實現嗎?

婚姻中最大的悲哀,是失去自我

至於麥琳爲何會如此擰巴,其實一切早就有跡可循。

2009年麥琳與李行亮相識,那時麥琳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而李行亮還沒有入行,只是在酒店兼職唱歌,收入也微薄。

後來,李行亮決定去參加快樂男聲,麥琳便一直在他身後堅定支持他。

大到賺錢補貼家用,小到做飯家務,都是麥琳在負責。

而李行亮,則一心撲在自己的音樂事業上。

麥琳極少在自己身上花錢,但給李行亮花錢時,她從不手軟:

音樂設備,要買最好的,因爲這是“吃飯的傢伙”;

參加活動,得穿好衣服,因爲“做這行見人一定要體面”。

李行亮自己也在節目裡說:

“冷的時候,她腳上連一雙保暖的棉鞋都沒有。”

翻到麥琳一條2012年的微博,不由感慨:

如果不是真愛,誰又會甘願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學會做這麼一大桌菜呢。

如今一晃15年過去了,麥琳陪着李行亮北漂,結婚生子,走到現在。

她傾其所有,付出了全部。

在節目中,麥琳給自己的人生排序:

李行亮>孩子>父母>自己。

在麥琳的世界裡,李行亮就是生活的一切。

她將“自我”徹底擱置,把世界全部封閉,一切都圍着李行亮轉。

這纔是導致她現狀的重要原因。

她的擰巴、愚昧、瘋癲甚至惡意,是她沒有長久且系統性做過事情,也無法明確且自知地洞見自我。

就像劉爽說的:

“因爲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李行亮)和孩子身上了。

她的生活沒有其他出口,所以只能和你嘮叨。”

而節目中還有個片段,又深深刺痛了我。

李行亮想讓麥琳獨立,想讓她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熱愛的事。

可當畫師問到,如果麥琳將自己的比重調整到50%,孩子佔30%,老公佔20%,能接受嗎?

李行亮卻立刻脫口而出:

“那這樣也不好啊。”

有一句話說得好:

婚姻中有一方失衡,另一方絕對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無辜。

看吧,在李行亮心裡,他依然需要自己佔據妻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

這何嘗不是丈夫們的一種隱蔽的自私。

而張泉靈作出的點評相當精準:

“如果麥琳是一個更加獨立的女性,李行亮未必會高興。”

好好愛自己,就是教別人如何愛你

節目已經播了一小半,我最認同的是觀察室嘉賓的一致建議:

“麥琳需要找個班上。”

當然,上班只是表面,更迫切的是,她需要解決“自我”問題。

在過往的婚姻生活中,她把自己的幸福全部寄託在丈夫身上。

她把自己定義爲“賢妻良母”,幹着“自我感動”的活。

這完全是傳統性別角色的自我定位。

而當一個人把全部的精力和賭注放在他人身上時,其結果必然會導致:

另一方情感需求的壓力、個人價值感的喪失、不切實際的期望、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等問題。

正如弗洛伊德在《愛的藝術》中說:

“一個人應該首先學會愛自己,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然後才能更好地愛他人,並在關係中保持健康的相互依賴。”

這次節目帶來的審判和辱罵,對麥琳來說,或許也是好事。

不管如何,她都能夠以此爲契機,認識到自身的問題,重拾個人價值,並轉向更大世界、更深維度,去成長自己。

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讓婚姻走向健康的關鍵一步。

對於我們觀衆來說——

《再見愛人4》與其說是一場真人秀,倒不如說是一場親密關係案例。

我們討論麥琳,是希望從她的案例中,探索親密關係的本質,爲可能面臨的困惑做出抉擇。

而如果你也在麥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不妨先努力邁出一小步:

學一個新愛好、約一次朋友、找一份工作......

多試試,別害怕,要勇敢。

希望你無論何時都要記得:

“好好愛自己,就是教別人如何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