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創傷,便不會隨時間癒合!《沒有你的生日》傳遞的暖心訊息
常言:「時間是治療創傷的最佳藥物」那麼,發生在5年前的韓國「世越號沉沒」災難事件,對於遇難者的家屬、幸運得救的生還者,還有生活在他們身邊的親友、鄰居,以至其他透過電視直播畫面目睹整件意外發生的國民,究竟在5年後的今天,時間又有否爲他們帶來治癒的變化?
4月份在臺灣也曾上映,最近在香港正式上映的韓國電影《沒有你的生日》(생일)(港譯:沒有你的生日會),執導的李鍾言導演,就是希望藉着他在過去數年間,在韓國京畿道西南部安山一帶,曾經跟治療世越號遇難者家屬的團體接觸的經驗,包含不少因世越號事故而失去子女的父母,那些家長每年都會在子女生日當天,舉辦集體的生日會,以分享記憶來表達出惦掛着子女的情緒。
憑藉這些片段作爲基礎,他編寫出一個在世越號意外中,不幸失去兒子的家庭,他們如何經歷並克服內心傷感的故事。
當然,5年間,以世越號沉沒事故爲題材製作的影視節目並不少,從早年前的《潛水鐘》、《壞國家》與剛於去年上映、由藝人鄭雨盛擔綱旁白的《那天,海洋》,都是爲了提供觀衆更全面透徹資訊,拆解事故發生當天不爲人知的箇中秘密,進而探究當時究竟總統、政府各相關部門與船公司,如何因失職而最終導致數百名無辜學生與老師命喪大海之中。這些紀錄片,絕對有助我們能更豐富瞭解,世越號沉沒一事背後的事實真相。
追討事實真相、查明責任固然重要,但情感上,究竟世越號沉沒事故,對遇難者家屬與圍繞着他們身邊的親友,對他們本來平凡生活的影響有多深遠?這在影視作品中往往鮮少觸及。這次《沒有你的生日》,正好站在這個情感角度,處理了理性以外,曾目睹與經歷事故的家庭,如何與創傷並存,並協助他們找出心靈慰藉的出路,撫平內心的痛楚。
透過電影的陳述,我們才瞭解到一個平凡家庭,如何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徹底改變他們一家人的生命。
(以下有雷)
由全道嬿飾演的母親順南,本來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育有兒子與女兒各一。想不到的是,2014年4月16日,兒子不幸搭乘世越號而遭遇意外,最終命喪大海。對順南而言,喪子之痛固然是最大的心靈創傷,但讓她更深的切膚之痛,卻是埋藏在她內心深處的一份內疚感。因爲當兒子發生意外之時,她因爲工作而沒能即時回覆兒子傳來的求助短訊,結果這個訊息,便成爲了兒子最後留給自己的話。
沒能讓兒子脫險,順南因而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一直耿耿於懷,並且終日在憤怒和絕望之間徘徊:有時會發火,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大門關上,不讓他人觸碰,也拒絕旁人慰問的好意;有時又會若無其事地過着正常的日常生活;但下一刻又可能忽然因過度惦掛着兒子,拒絕承認他已經逝世的事實,且幻想在家中爲兒子添買新衣服;只是當夜深人靜時,面對喪子之痛,順南也會承受不了那份創傷,在家中抱頭嚎啕大哭,情緒失控。
站在順南身旁的親人與好友,他們也或多或少因失去身邊一位至親而受到情緒影響。順南的女兒自哥哥不幸遭遇海難逝世後,便因內心恐懼,從此害怕與水接觸,而且討厭吃魚;他的好朋友也因爲不懂得面對當下狀況,結果每每在街上遇到順南媽媽時,都會刻意逃避;有些順南身邊的朋友,也爲了避免再次觸碰她的內心傷痛,把談起兒子生活的話題視爲禁忌,多閉口不談,又或把話題轉到其他話題之上。
無論是出現哪一種情緒反應,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作爲與創傷並存的我們,當選擇迴避處理因事故而萌生的情緒問題,終究會因它而留下傷痕,不會隨着時間流逝而癒合。
《沒有你的生日》把握着這個切入點,舉辦一場爲死者而設的生日會,讓一羣曾經與死者留下任何形式因緣的家人與親朋好友,能夠徹底地放聲大哭,並把積壓在內心的一切,在母親順南與父親仲日面前分享,守護着他們跟兒子秀浩的記憶。而站在兩人身旁的鄰居好友,到了那刻也不分彼此,大家全都相擁而泣,共同分享如一的情緒。
近年韓國社會隨着世越號沉沒事故發生一段日子以後,開始出現了「是時候把事情放下」、「那些遇難者還想要求什麼」與「那些家屬真叫人煩擾」等既殘酷又不敬的挑釁輿論。其實,事情雖然迄今已發生了5年,但有關事故的真相調查,另外如何追究錯誤責任,今天還只是剛剛開始而已。站在查證事端的正義角度,世越號沉沒仍是一單懸而未決慘劇,離真正的完結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而且,透過電影的呈現,我們更知道世越號沉沒一事,對遇難者家屬,還有他們身邊的親人與好友,以至整個韓國社會,都無可避免地受這場災難帶來的情緒影響。
5年過去,往日我們迴避創傷,忽略了正面面對情感的衝擊,遺下了更大的情感包袱。藉電影《沒有你的生日》,正好讓我們先好好大哭一場,宣泄情緒,並學會慰問受傷的家屬。未來,更需要與他們一起說話,攜手前進。只有這樣,才能達至真正的治癒,走出創傷的陰霾。
(以上圖片皆由車庫娛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