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大運河傳說,守護北京非遺的民間瑰寶
統籌|馬晨
採寫|陳伊穎
合作單位:
北京市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
自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民間文學就以非物質形態存在,並以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成爲非遺名錄的第一大類別。
目前,包括《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和祝英臺》、《孟姜女傳說》、《盤古神話》等民間文學類項目,都已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
北京,也有屬於自己的非遺民間文學。
2024年,正值大運河申遺十週年紀念,從一年前開始,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就開啓了大運河(朝陽段)傳說故事的蒐集工作,並在2024年收集成冊,出版了《大運河傳說故事》。此書的編制,豐富了朝陽區域內的民間文學資源、填補了朝陽區的民間文學類非遺空白,也給北京的非遺資源增加了多樣性。
1
平均年齡72歲的故事講述人
所謂民間文學,就是廣大人民羣衆自己創作、傳播、傳承的文學,一般是以口頭文學的形式流存於民衆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反映了對應區域內羣體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還承載着這個羣體內部成員們的一些集體記憶,以及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圍繞大運河所展開的傳說故事,就是由居住生活在大運河沿線的人們創作,並通過他們茶餘飯後的圍坐聊天流傳下來的。
據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非遺科閻欣介紹,他們在蒐集時,先是在全區範圍內發佈了徵集線索的通知,進行故事線索和講述人的徵集。在徵集到了一些線索以後,他們又去調研走訪了運河沿岸的14個街鄉,先後採訪了39位講述人。這些講述人包括社區的居民、世代生活於此的村民,還有一些退休的文化幹部,以及一些文化帶頭人。
但整個過程並不容易。一方面,由於傳說故事發生已經年湮代遠,許多村民或者搬遷,或者去世,剩餘瞭解的人年紀也都普遍偏大,“我們這次採訪到的傳承人,平均年齡大概在72歲左右。”這些老人的記憶力、口頭表達能力都大不如前,也令許多故事呈現片段化、碎片化,想讓故事完整呈現,還需要後期查閱大量資料再做梳理。
而另一方面,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歷史悠久,見證了城市的滄桑鉅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而朝陽區又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穿區而過,相關的文獻資料非常龐雜,需要大量時間進行再調查和梳理。
最終,經歷了10個月左右的時間,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一共收集到了82個民間傳說故事,並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31篇集結成冊,還製作成了有聲讀物,助力這些民間文學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2
民間文學傳承的難點在“人”
走訪蒐集過程中,最讓閻欣記憶深刻的,是“二閘的獅子會鳧水”的故事。
明清時通惠河全長82公里,共建24座閘。其中,二閘指的是大通橋至慶豐閘之間長達七八里的這段水域。這裡不僅是老北京人覽勝之地,更是老北京人夏日消暑的好地方,時常會有各種民間文藝演出,如秧歌、高蹺、唱大鼓、說評書、舞獅等。
“相比其他故事,這個故事我們直接採訪到了‘二閘獅子’的傳承人,他給我們講述了‘二閘獅子會鳧水’傳說的由來,而且他講述得非常完整。聽完他講的故事後,我們也挖掘出了‘二閘獅子’項目,並把它申報成爲第七批朝陽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
在閻欣看來,民間文學想做到“活態傳承”,第一關鍵因素在於講述者和傳承人,“以《大運河傳說故事》的編制過程爲例,這些講述者其實是有雙重身份的,他們既是受衆又是傳播者。只有通過他們把故事傳播出去,民間文學或者傳說故事才能夠實現持續的傳承”。
另外,靠社會力量推動傳播也很關鍵。畢竟隨着社會的變遷,許多民間文學已沒有當年的語境。閻欣說:“‘二閘獅子’的表演者,大多是二閘一帶的村民,他們當時都是靠水吃飯,所以鳧水技藝高超,這也成爲當時這一區域的節日慶祝習俗。但現在,大家娛樂方式和傳播方式也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變化,許多年輕一代的人們、新一代的孩子對這種故事並不感興趣,加上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如果不抓緊做傳承,就會造成傳承鏈條的斷裂。”
爲了傳承好這些民間非遺珍寶,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在區內持續開展“尋找工匠”“名師傳藝”——朝陽區非遺傳承人羣培養計劃,入選者可以接受非遺傳承人面對面指導、培養技藝,目前已選取了20多個項目,向社會公開招募培訓學員300餘人,培訓課程總時長達3000餘小時,爲代表性傳承人與非遺新生力量之間搭建平臺,挖掘、培養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年輕一代傳承人。
朝陽區宣傳文化中心還持續開展“社區一家親 非遺大課堂”等非遺課程進社區活動,並創新將非遺課程引入“朝陽區青少年美育大課堂”“朝陽職工美育課堂”,先後選取20餘個項目免費爲社區、學校、單位授課2600餘課時,惠及朝陽區43個街鄉2.8萬餘人次。非遺美育實踐工坊項目獲北京市文化館月典型示範項目。
而針對大運河傳說,中心還組織了朝陽少年說非遺“小小故事家”活動,評選出了20位演講能力優秀的青少年,爲傳播大運河(朝陽段)傳說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小傳承人”積蓄了力量。
閻欣相信,這些小朋友們未來一定能成爲新一代的運河故事傳承人,並帶動周邊的人,把古老的運河故事世代傳下去,守住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珍貴歷史文脈。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