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極端氣候 國家須加強調適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左)、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中)、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右二)、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右)出席COP29,一同在帛琉館前合影。特派記者餘承翰/攝影

十一月的此刻,西北太平洋罕見地同時出現四個颱風;從美國颶風、西班牙洪災到菲律賓颱風,極端氣候事件層出不窮,造成可怕的人員傷亡與財物損失,參與氣候峰會的臺灣學者認爲,這凸顯調適是經常被疏忽卻日趨重要的課題。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表示,「我們需要在變動環境中找到讓自己安然無恙的方法,這就是調適的重要性,同時要以科學和自然爲本,提升應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由於部分氣候變遷影響已不可逆,強有力的調適策略至關重要。」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範建得表示,COP29被認爲是優先考慮調適和確保必要資源投入的關鍵機會,應加強國家調適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並把重點放在創新融資機制與技術援助。

趙恭嶽表示,「氣候服務」的主流化很重要。所謂的氣候服務,就是透過氣候研究、監測、模擬取得科學資訊,並且轉化爲可實行的服務,協助公私部門更妥善適切的應對氣候風險與機會。

臺灣今年首度發佈「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二○二四:現象、衝擊與調適」,專家示警:如果世界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恐長達七個月、高溫逾攝氏卅六度增加七十五日,侵臺臺風的風速和降雨也有增加的趨勢。

趙恭嶽指出,大部分人類行爲都與天氣有關,公私組織都必須正視氣候風險,將之納入組織營運規畫的重要因素。

今年十月底,臺灣各地方政府依規定向環境部報請覈定的地方調適執行計劃;上市櫃公司在監管要求下必須揭露氣候相關的財務狀況,也要編列相關預算,才能避免氣候危機。

趙恭嶽補充,全球暖化直接衝擊水、糧食和農業,每個人也要理解並支持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好比買房子不要再挑選最貴卻有風險的水岸第一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