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期盼政治與金融展新猷
期盼政治與金融展新猷,期待召開國是會議,建立協商機制,終結政局失序現象;也期盼金融主管機關爲金融發展開創新局。
【文/許嘉棟】
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國人在互道「新年恭喜」之外,總會加上「萬事如意」之祝福。然而國人慾萬事如意,也得有個有利的國家社會大環境,故國人心中對負責施政的政府部門,當然也有不少期待。同理,國內金融業者也深切期盼金融主管機關能爲臺灣的金融發展開創新猷。
臺灣經濟積弱不振
在2000年至2012年的這段期間,臺灣的經濟表現可說是積弱不振: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代(1990年~1999年)的6.3%,大幅下降至3.9%;內需不振,以致疲弱的經濟成長動力主要源自淨出口(見表1);但是商品出口之成長亦趨緩,落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之後(見表2)。此外,平均薪資水準陷於停滯,甚至下滑(見表3),以及所得分配趨於惡化等,皆普遍引起民怨。
檢討臺灣何以近十多年來經濟表現欠佳,經常被提及的原因包括:產業外移使得就業機會減少;貿易條件惡化、附加價值難以提升;製造業發展與出口過度集中於ICT業,而ICT業多欠缺品牌與關鍵技術,以代工爲主,技術與產銷受制於人;國內保護意識濃厚、市場開放不易,再加上受到中國大陸的掣肘,故而與各國洽籤FTA相當困難,影響我國出口的擴張;以及在1996年至2008年期間,臺灣對兩岸經貿投資往來採取「戒急用忍」政策,且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張,使得臺灣錯失利用中國大陸快速崛起,趁勢發展本身經濟的良好機會等。
政治面的紛擾是關鍵
以上這些因素確實皆對臺灣經濟的積弱不振產生加乘作用;不過,這些都屬經濟層面的導因,拖累臺灣經濟表現更嚴重的,還有政治面的紛擾。
臺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逐漸走向政治民主化以來,迄今已經過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在這段期間,臺灣先是經歷了1990年代國民黨的分裂與民進黨的興起,再進入21世紀的兩次政黨輪替;但是政局的演變,使得政府的效能幾乎可說是每況愈下。政黨間的藍綠對抗、同黨內的派系傾軋,以及統獨意識的爭議,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使得行政與立法部門很難在重大政策上形成共識。
近25年來,政黨間、行政與立法部門間,以及立法院內部迄未能建立溝通協商、足以化解歧見、形成共識的有效機制。政治上長期對立、內耗的結果,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和諧,更付出了惡化政府(行政與立法部門)之決策效率與品質的代價。又對立內耗、政府效能不彰,以及政策方向不明確等,不僅對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意願與引進外來投資等都有重大不利的影響,並嚴重拖累整個國家社會向前邁進的動力。
雖然民主政治的順利運作需要經驗與時間的累積,臺灣才只經歷近四分之一世紀的運作,時間尚不長,政黨輪替的經驗也不多,故運作難望正常、順暢;但是臺灣因政局失序,在社會對立內耗、政府效能不彰、國家失去明確方向感,以及經濟表現欠佳等方面,已付出相當昂貴的代價。復看到政治面的混亂與失序,近幾年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國人實不能不爲臺灣的未來感到憂心。
期盼建立協商機制
此時此刻,實在相當期待各主要政黨能共同召開國是會議,商討各黨在政黨政治下互相競爭、辯論國政,以及相互制衡時,如何在政黨與政黨間、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以及立法院內部建立適當的政策溝通協商機制,以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形成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待建立此政黨間的溝通協商機制後,也期盼各政黨隨即依此機制,針對目前爭論難決的一些國內重大政策議題進行商議,做成共識性結論。
不巧的是,今(2014)年是選舉年,而且還是「七合一」的重要選舉年。各政黨、派系、政治人物及有意參選者,在年內爲了吸引選票,勢必努力造勢、製造話題與議題,故政治圈熱鬧可期,平靜難求。在此時刻,盼望政黨與政治人物以國計民生爲念、解全民與經濟於倒懸,彼此和解,和衷共濟地帶領國家往前走,不啻爲癡人說夢。
不過,吾人仍期盼選民在今年選舉,把票多投予不製造衝突分裂、具包容力、和解性強、富溝通協調能力,願爲國家社會和諧與往前行努力奮鬥的候選人。此外,更期待選後國是會議能儘速召開,俾及早終結目前政局失序、難作決策、整個國家不知往哪裡去的困境。
●許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