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開發惜食App 一鍵訂餐省錢又減碳

社會創新組織Tasteme今年一月參加社企流iLab育成計劃發表會。圖/Tasteme提供。

一枚五十元硬幣能買什麼?在惜食平臺Tasteme上,一枚硬幣就能買到一份便當或是一袋麪包。

這是一羣臺灣青年開發出的惜食App,餐飲業者會在每天營業尾聲,把店裡剩餘的食物低價賣給平臺消費者,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降低處理廚餘帶來的環境負擔。

2020年底,他找來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籌備,成立社會創新組織亦頂,並在去年四月完成App開發,將Tasteme正式上架。

惜食平臺Tasteme讓民衆透過手機,就可以訂購餐廳剩食,減少食物浪費。記者許詩愷/攝影。

營運至今不到一年,平臺使用者超過五萬,平均月增加千位用戶,合作餐飲店家也已超過200家。

葉柏軍說,平臺雖有營收,但創業第一年尚未回本。面對創業初期的瓶頸,他並不急着提高收益,而是先確立組織的核心價值——傳遞惜食理念,也傳遞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惜食,已不只是出於道德的行動,如今更成爲各國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手段之一。

走訪百家餐廳 決心創業救「良食」

葉柏軍的創業構想,是用雙腳走出來的。

2019年,葉柏軍還是位記憶體大廠的經理,一晚意外目睹店家將整袋甜甜圈扔進廚餘桶的景象。這畫面並不罕見,卻讓他覺得驚駭,並在心中生了根。他開始研究餐飲業的食物浪費情況,又發現日本等國已出現惜食App,運用科技減少剩食。

創業念頭難抑,他親自走訪臺北西門町一帶,隨機挑選100家餐廳,藉此瞭解店家每天剩餘多少食物,又是如何處理。

他發現,其中有十幾家餐廳,一直爲了處理剩食感到困擾,又以自助餐、烘焙業者需求最大。

葉柏軍曾走訪百家餐廳,調查店家處理剩食的實際情況。記者許詩愷/攝影。

走過這趟調查,葉柏軍不再回頭。他選擇離職投入社會創業,找上曾任職於半導體業的老同學,決心要開發一個屬於臺灣人的惜食App。

他們也決定以「良食」取代剩食的稱呼,試圖改變人們將剩食聯想成廚餘的負面印象。

開創惜食商機:四贏的商業模式

創業能否成功,商業模式的構想極爲關鍵。

Tasteme爲惜食開創了四贏的新商機:店家可增加收益、減少廚餘處理費,顧客能省錢,環境能受益,而團隊也獲得足夠的營運資金。

平臺並未選擇與外送業者合作,主要考量就是環境成本。葉柏軍認爲,目前的外送模式會造成額外污染,因爲多數外送車輛是燃油機車。

「如果我們提供外送,這個商業模式的碳排會越來越高,那就完蛋了。」他提及,許多企業已開始做碳中和,Tasteme雖還在創業初期,仍希望營運時儘量降低碳排,未來平臺規模成長,纔會逐步考慮與自行車或電動機車的外送員合作。

只提供自取,可能降低民衆的購買意願。葉柏軍決定以低價當作誘因,讓消費者只要花50元,就能買到價值超過百元的食物。他發現,這對人們的誘因依然足夠,目前平臺上每天訂單維持在三百至五百件。

登門拜訪 化身惜食傳教士

招募店家,纔是團隊遇到的最大難關。

「很多老闆認爲,自己都丟幾十年了,後面繼續丟也沒差,想辦法賺更多錢補回來就好。」葉柏軍發現,許多店家早已找到一套填補損失的方法,積習難改,新模式反而讓他們感覺麻煩,「他們會認爲惜食這件事不重要,只能回收一點錢。」

爲了讓店家理解惜食還有「價格以外」的環境價值,葉柏軍和團隊成員準備一份簡報,走進一間間餐廳,向店家傳遞惜食的多種好處。

目前和Tasteme合作的店家,以自助餐和烘焙業爲主,其中素食餐廳的數量特別多。原因之一是葉菜類、豆腐等食材較易腐壞,另一原因則是素食餐廳老闆更認同惜食理念。

何鳳玉經營的淨寧香素食去年開始加入Tasteme平臺。記者蘇彥誠/攝影。

位在南機場夜市的淨寧香素食是合作店家之一,老闆娘何鳳玉經營店家超過二十年,十幾年前就開始將剩食送至龍山寺一帶,讓附近街友能飽餐一頓。

「去年他們來拜訪,我就很認同這個想法,臺灣倒掉太多東西了,不要浪費食物。」何鳳玉說,現在店裡多了一個處理剩食的管道,是件好事,至於賣不完的食物仍會送給龍山寺一帶的街友。

創業有瓶頸 築夢需要找夥伴

Tasteme至今還在面對店家數不足的瓶頸,葉柏軍發現,只靠逐家拜訪還不夠,必須找到認同理念、資源豐富的夥伴,才能擴大影響力。

去年Tasteme參加社企流的iLab育成計劃,與其他社會創業團隊交流,不僅激盪想法,也學習向外尋找合作伙伴。

聖瑪莉去年九月開始與Tasteme合作,行銷部表示,公司原先就長期將剩食送到食物銀行,但有些產品期限短,如今增加惜食平臺的管道,就能減少這些食物浪費。

今年二月,Tasteme獲得iF社會影響力獎(Social Impact Prize),是今年唯一獲獎的臺灣團隊,得獎原因爲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氣候行動」。聯合國環境署去年曾發佈報告,全球每年食物浪費高達10億噸,造成的碳排量佔總碳排10%,因此惜食與減碳行動密不可分。

葉柏軍說,團隊能獲得這項國際大獎是出乎意料。欣喜之餘,他更期待繼續找到認同理念的餐飲業者,一同築起惜食願景,不只爲了拯救「良食」,也是爲了抑制氣候變遷,拯救我們生存的環境與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