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降雨逾500噸流入海 用不夠再抽50億噸地下水

▲▼ 成功大學召開資源圓桌會議學者專家旱象把脈獻策。(圖/翻攝自成功大學網頁

地方中心/臺南報導

成功大學指出,臺灣80%的降雨留不住,每年約500餘億噸雨水流入海洋,還需抽取50多億噸的地下水,面臨10年來的大幹旱,成大工學院15日舉行「水資源圓桌會議」,由學者專家把脈與獻策,遠離缺水夢魘

水利署主任秘書賴建信指出,臺灣的用水幾乎都仰賴颱風帶來的降雨,卻只留得住20%的雨水,其中農業用水72%、工業用水9%、生活用水19%;臺北每人每日用水量325公升,與先進國家是250公升相比較,臺灣有節水空間。面對氣候變遷,未來大、小旱現象將加劇,臺灣水資源必需開源節流等多管齊下,建構一個靭性用水國家。

成大工學院院長遊保杉認爲臺灣降雨量多,但地形因素不利蓄存,爲增加蓄存量,應設法找到適合的河川灘地來蓄存河川水量,利用流速較慢的滲流增加下游乾淨的伏流水;2008年新加坡成功完成海岸水庫,應可提供臺灣參考。

臺大名譽教授顏清連提醒,臺灣要留住更多的雨水,需要付代價,但臺灣願意付代價嗎,政府要節水,但如果水庫清淤沒做好,水留得住嗎?他認爲,政府應該企業化經營水資源,水價合理,需要結構式調整,工業用水是爲了賺錢,要思考應不應該多付水費,政府不是隻開徵耗水費而已。

成大水利系教授周乃昉表示,面對旱象,必需做好用水調度硬體要建立水庫間的聯通輸水管線,如此才能互相支援,軟體要有聯合運用的系統及主管機關統籌;還應有效、安全的使用地下水;以及合理調漲水價、建立合理的農業用水量、 提高水庫執行排砂的效率。

臺大環境工程系教授童慶斌建議政府,建立情境模擬分析與應變方案、建立起季節性預警能力與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結合集中式與多元的供水網絡、推動產業與社區自主抗旱能力,政府應輔導產業建立「持續營運管理計劃」、「面對災害持續營運的規劃計劃」,解決乾旱時期對產業的衝擊。

嘉南農田水利會組長謝勝賢表示,停止灌溉用水,都會被農民抗議,水利會因應旱象都已精確實施間歇灌溉、減少灌溉期距、減少灌溉水深等;嘉南農田水利會依年度預算逐年辦理設施更新改善計劃及現代化計劃,以達到農田永續灌溉水的永續經營,長期以來水利會節水成效良好,多虧掌水工以及田間配水工作,才能將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綜合討論時,成大資源系教授李振誥建議水利署,依各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善用地下水;目前缺水,或許是調整水價的機會;成大名譽教授高家俊則呼籲政治人物不要在水情告急時,不當應用權勢帶頭製造矛盾,提出類似水庫只供應自己縣市用水的自私言論,若有不適當的言論出現,政府也應該要立即發聲、理性說明,以免製造不必要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