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炊見報捱罵 元氣館長陳文靜:在臺灣,做善事好難

元氣小朋友自己種菜、米,盼能自給自足。(圖/取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劉瑋婷攝)

記者鍾禎祥臺北報導

高樹鄉元氣館因經費不足,快撐不下去的消息傳出,各界關心訊息涌入,欲助館長單親媽媽文靜一臂之力;但也有地方政治人物、官員對此不滿,痛批她不務正業,利用媒體「討糖吃」、找麻煩。「原本希望是很正面的報導…。」陳文靜在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表示,她沒想到事情會如此發展,真的很抱歉。

原爲屏東縣蚊子館的產業文化交流中心,在2010年被陳文靜挪爲收容、照顧54名弱勢孩童場地,提供孩子早、晚餐教導他們種米、種菜,嘗試自給自足,還曾因此被選爲是「弱勢小朋友品格教育」榮耀案例

沒想到不到兩年的時間,龐大的人事費用壓垮了陳文靜,元氣館快變「斷氣館」,19日該消息由媒體披露後,各界均表關心,盼能助她一臂之力。

負責元氣館業務的屏東縣農業處官員表示,縣府每年編列180萬預算支付該館硬體維護費用,並委託高樹鄉新豐休閒農業觀光發展協會管理,由該會總幹事陳文靜擔任館長。

◄弱勢家庭小朋友放學在元氣館接受課後輔導。(圖/陳文靜提供)

官員指出,陳文靜藉元氣館照顧小孩本不屬農業推廣業務範圍,「理論上應予以禁止」,但受陳的愛心感動,加上這些小孩真的需要人幫忙,所以才默許她的行爲。

臺灣哪個地方的小孩會沒早餐吃!」陳文靜接受記者專訪,元氣館快斷炊的消息登上了媒體頭版,引來地方人士批評。不管鏡頭正在拍,鄉公所人員對着電子媒體記者就是一陣破口大罵,指陳文靜正事不幹,亂找麻煩。

「怎麼會這樣呢?」陳文靜嘆了口氣,她說,原本是希望讓大家能看見元氣館快樂、健康的小孩,弱勢團體能夠在有限的情形下自給自足,沒想到報導刊出後,地方壓力接踵而來,指責她不應訴諸媒體解決問題。「我是個單純的人。」陳文靜表示,她從沒碰過這種事,不知道會造成政府的困擾,對此真的非常抱歉。

元氣館原靠捐款和販賣自家種植的元氣米、蔬菜等收入支撐,但今年多雨欠收,加上縣府官員爲了發佈新聞延宕收割時間,陳文靜只能眼睜睜看着稻穗麻雀吃掉,最後勉強收了3百斤米,入不敷出。

◄像元氣館這樣沒資源的單位,要生產販賣農產品本來就不容易,沒想到還有人要殺價購買,想做廉價公益名聲,讓陳文靜氣結。(圖/取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事實上,就算不欠收,元氣館也一直處在財務懸崖的邊緣。陳文靜指出,曾有企業表示要大量收購元氣館農作物善事,開出的價錢卻遠低於市場價格,讓她氣得拒絕對方的「愛心」;不過沒有通路、不擅行銷的她坦言,孩子的心血確實不容易賣出。

爲何不乾脆以募款爲主就好了?陳文靜強調,元氣館不只是提供孩子一頓溫飽,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有付出,纔有收穫」,所以她們至今仍堅持要自給自足,而非消費孩子的悲情換取社會愛心。

據指出,元氣館目前最大的開銷是人事費用,陳文靜每月以1.9到2.4萬的薪水,聘用了10名單親媽媽在元氣館幫忙。有爲何不向市府申請志工?或學生實習?陳表示,很多人一聽到「高樹鄉」就嚇跑,「太遠了」是她最常聽到的回答。

元氣館這54名孩子,均是出身自問題家庭,光是「貧窮」並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困境,有人的父母沉迷賭博,還要孩子煮飯給他們吃;有人的父母酗酒,把打孩子當生活娛樂

元氣館提供他們一個庇護所,甚至是一個夢想,很多孩子在這裡學會了種田、種菜,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陳文靜的理想是能開一間餐廳,讓孩子長大了也能在其中工作。但現在,這個理想正面臨着各種考驗,陳文靜感慨地說:「在臺灣…,做善事真的好難…。」

▼若沒有了元氣館,這些弱勢的孩子又該何去何從呢?(圖/陳文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