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路:華人法治文化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自20日起開始分組會議,對於這次由蔡總統親自擔任召集人的司改國是會議,國人期望殷切;加上回應施振榮董事長所提的臺灣新願景「創新矽島」,打造臺灣成爲「東方文明發祥地的構想,在此提出個人對司法未來可努力的方向與進程。

近程方面,重點是建立人民對司法的信心:司法作爲法治的最後把關者,其運作之良窳攸關民主、自由是否真正落實到人民的生活。臺灣司法沒有值得驕傲的歷史,未能在人民心中建立威信關鍵在於某些判決偏離人民生活經驗,以及最高法院未能統一法律見解,致各級法院裁判歧異,人民無所適從。

司法要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呢?我認爲,一、裁判形成要透明,某些特殊類型案件,如醫療、工程等糾紛,應有醫師建築師專業知識的補強;社會矚目案件,其審判應有人民參與。繼續推動卷證數位化,讓證據提示更便捷、讓審判更具參與性,並擴大網路直播,讓審判公開透明。但科技的便利也帶來新挑戰,如何保護訴訟關係人的安全、隱私,並避免斷章取義或公開傳輸等,是對人性及科技的重大考驗。二、現階段最高法院應以大法庭公開辯論方式,統一法律見解,讓法律適用具一致性可預測性

中程方面,法律人才應隨臺商征戰全球。全球都有臺商的足跡,臺灣的法學教育應以世界經濟體爲對象,讓各大學法律系分別專攻歐盟法、美國法、東南亞法、中國法、伊斯蘭法系,爲臺商儲備人才,並建立資料庫

尤其臺灣有近52萬名來自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及20餘萬名新臺灣之子,這是臺灣前進大陸、東南亞的新血輪經貿尖兵。這些新臺灣之子從小耳濡目染其母親的母語文化,再加上學校教育的補強,以及該國法院、學校、當地臺商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利用語言、文化上的優勢,可加速臺商在當地的擴張,並可降低管理上因文化歧異所造成的衝突。建立友善環境,讓臺灣成爲東南亞國家學生除了歐美名校之外的第二選擇,願意來臺灣留學、旅遊、工作,更有助於相互文化激盪。

遠程方面,應以文明作爲國家安全的最後屏障。臺灣從17世紀開始接收西方文明,400年間從原始部落到現代化社會,從殖民統治到自主發展,揉合歐、美、日等國的法治文化,發展出適合華人生活方式的法治文化。臺灣於法治上的經驗若能作爲大陸治理的參考,讓臺灣本身的移民文化、在歷史因緣下所保有深厚之中華文化底蘊、隨臺商征戰全球所吸收的異國文化,以及融合東西文明所發展出適合華人的法治文化,成爲華人社會新典範、東南亞國家取經的第二選項,作爲東方矽文明的發祥地,這纔是臺灣未來的出路,也是國家安全的最後屏障。(作者爲臺北地檢署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