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滋養臺灣 去中化貽害無窮
(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抨擊民進黨推出的「108課綱」刪掉古文名篇,意在「去中國化」,是「無恥的課綱」,引發兩岸有識之士的共鳴。兩岸同胞同文同根,皆在中華文化的薰陶滋養下代代成長。用狹隘的意識形態消弭中華文化的教化影響力,無異於施行愚民政策,將阻滯年輕世代的心智成長,愚民終將愚臺。
頗具反諷意味的是,民進黨籍的政客在罵架之時,也常常引用中華文化的典故。此番無理辯稱「廉恥是君主政治的產物」的游錫堃,自己亦寫作傳統韻詩並吟誦。中華文化本就在臺灣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刻印在臺灣民衆的生活習慣、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及價值理念之中。文化不僅存在於廟堂之上,更廣泛散佈於江湖之中,成爲每個個體「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組成部分,享有中華文化的滋養是臺灣人的權利。
在臺灣,中華文化的元素與符號無處不在。且不用說文字語言,民衆的節日習俗、民間信仰、待人接物之道,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中華文化的流露。從春節、元宵到傳統燈會,再到源自中華文明體系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一貫道、媽祖信仰等,中華文化本就融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臺灣街頭,「忠孝路」「仁愛路」這些街道名稱也都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如何盡滅?
必須要看到,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發揚促進了臺灣社會的整體發展進步。上世紀50年代,錢穆、胡適、牟宗三、南懷瑾等一批國學大師從大陸來到臺灣。他們在臺灣收徒講學,致力於培養國學傳人,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1967年,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文復會在推廣儒家傳統文化、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推動古籍今注今譯、增加以四書爲主的中華文化課程等方面,展開了大量具體細緻的工作。這場文化復興運動,從整體上提升了臺灣的教育和民衆質素,從而爲之後的臺灣經濟騰飛奠定了倫理與精神基礎,並孕育了臺灣的文藝繁榮。
臺灣一直以傳承中華文化爲傲。許多外國人初學中文,瞭解中華文化,臺灣都是第一站,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涌現出一大批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經典文藝作品,也出了不少「華人之光」的代表人物。從以詩入詞的新民歌運動,到林懷民創立的「雲門舞集」,再到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知名導演創作的意蘊豐富的電影作品,乃至方文山筆下的《青花瓷》、《菊花臺》等傳唱華人世界的音樂作品,無不得益於中華文化的滋養。可以說,中華文化不僅爲臺灣人提供了持久的藝術養分,更塑造了臺灣人勤勉、誠實、守信諾、重孝悌、知禮節的精神氣質。一方面,儒家傳統的經世致用理念潛移默化地鼓舞臺灣人入世進取,令諸多臺灣精英走上世界舞臺;另一方面,釋道兩派的出世之心亦令臺灣民間團體興盛,各類社工可以不計回報爲社會提供多元化服務,從而助益了社會的和諧之風。
如今,民進黨試圖斬斷臺灣與中華文化的根脈連接,製造易受政治操弄的「文盲」,自斷優長,勢必損害臺灣積累多年的文化競爭力,對臺灣的長遠發展貽害無窮。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更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現在,中華文化在全球影響力日益興盛,「瘋」中文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都不易因政治勢力的干預、變動而毀滅。今時之臺灣,更需要中華文化傳承的中庸、和諧等智慧遺產,以應對一個撕裂動盪、不確定的世界。(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