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甲「魚電共生」沒養魚 陳椒華:光電廢棄物恐致癌需妥善管理

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於8日共同舉辦「電板回收技術與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出席與會。(李侑珊攝)

爲達到淨零碳排,政府力推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國內在2025年的太陽能裝置量達到20GW,而太陽能板生命週期約20年,然不當廢棄必造成嚴重污染。前立法委員陳椒華表示,她在立委任內多次勘查臺南學甲等地,發現根本沒有做到所謂的「魚電共生」,所見都是環境破壞的痕跡,廢棄光電又存在矽與銀等致癌物質,如缺乏妥善管理,對於土地與國人健康都將造成負面影響,呼籲有志之士發揮監督力量,對於綠電政策一起努力。

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於8日共同舉辦「電板回收技術與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研討會」,陳椒華提到,擔任立委期間,接到許多光電陳情案,當時曾多次到臺南學甲勘查,發現「魚電共生根本沒養魚」。

陳椒華指出,她也掌握到,位於屏東日軍二戰遺蹟石頭營碉堡的周邊,近年有業者陸續開發成爲光電用地,林地被黃土與光電板取代,而這個區域緊鄰一級保育類動物「無尾葉鼻蝠」的棲息地,擔心工程破壞當地文資及生態,且打造成工程地恐導致水土保持不佳,而造成淹水問題。

陳椒華指出,這些存在光電污染的所在地,大多位居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爲此她曾多次向所屬縣市政府提出質疑,但相關單位的迴應不僅沒有公開透明,官商勾結的消息更是頻傳,爲此長年來環團與學者均要求政府,將光電納入環評,環境部迄今都沒有迴應,污染問題讓人十分憂心。

至於如何將光電產業邁向淨零循環經濟,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李宗銘說,工研院投入新型易拆解太陽能面板設計與製作技術,其中包含發展易拆解模組,可回收材料達92%,也能降低5成以上的碳排放,在澎湖與法國等嚴苛場地進行驗證,穩定性高,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