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盟投資範理維:退出難環境中,控股型投資呈現出相對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買下一家公司的控制權,然後通過重組、整合、改善等方式提高公司價值,由此獲得可觀的回報——這是控股型投資的典型做法,也是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高階打法。在私募股權投資發展較爲成熟的美國市場,黑石、凱雷、KKR、TPG等頂級PE機構是控股型投資的主要參與方。

在中國市場,業內對控股型投資的討論正在逐漸增多。“隨着當前中國經濟的放緩,會出現很多併購整合的機會,控股型投資會變成非常重要的策略。我們注意到,一些基金管理人正在調整投資策略,從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轉型去做控股型投資。”近日,一位來自美元母基金的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

相對於做少數股權投資,做控股型投資在當前經濟環境中體現出哪些優勢?它對基金管理人的能力提出哪些新要求?

經濟增速放緩,控股型投資機會涌現

“當前市場環境下,做控股型投資確實成爲了一種新興趨勢。”近日,太盟投資集團(PAG)董事總經理範理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

他表示,這背後主要原因在於,由於經濟增速變慢,企業的增長也隨之變慢,估值變得更爲合理。同時,企業原來高速發展的時候,會不斷擴張建廠,資本投入也會加大。隨着企業增速放緩,擴張建廠的需求在降低。這樣一來,企業的現金流情況會變得更好,適合進行控股型投資。另外,市場上的債務融資工具也越來越成熟。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繼“投資難”“募資難”之後,本已老生常談的“退出難”話題,又在IPO的階段放緩,以及上一輪基金的密集退出週期迫近之下,被提升至關乎機構生存的高度。

範理維認爲,在退出難的行業背景下,控股型投資相對少數股權投資,體現出一定的優勢。因爲在做少數股權投資時,如果項目不是通過IPO退出,那麼在退出過程中會面臨很多技術性難題。

比如,作爲股東希望賣掉公司股份時,新買家需要對公司進行盡調。但由於只擁有少數股權,話語權有限,公司可能不一定配合盡調的完成,在程序上會比較麻煩。同時,做少數股權投資時,可能會設置回購等保護性條款。在股權出售過程中,條款不一定能夠保留,這又爲退出增加了難度。

控股型投資的好處在於,首先,由於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在出售股權時,全公司會更加配合做盡調。在條款的繼承方面,技術性難度也有所降低,能夠更方便地把資產賣出去。

第二,目前企業IPO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做控股型投資過程中,對退出的掌控力會更強,能夠把決定權把握在自己手上。如果想要賣出資產,可以在市場上通過招標等方式啓動,而不是一定要等到企業去上市。

“同時,在做控股型投資的過程中,控制了公司的現金流。如果在當前退出難的環境下,資產暫時賣不掉,也可以通過分紅來提升DPI,減緩投資壓力。”他說。

機構資源整合及投後運營能力成關鍵

雖然說控股型投資是行業發展的方向,但今年中國市場整體的成交案例卻沒有那麼多。範理維認爲,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首先,因爲控股型交易的交易難度較大,對投資人的要求肯定也會更高。

做少數股權投資時,投資機構不太需要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管理。但做控股型投資時,投資機構對企業承擔的責任會更大,這就需要投資機構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及投後運營能力,但目前具備這些能力的機構仍在少數。

第二,可以明顯感覺到市場中價格差的存在。優質企業不願意以較低的估值出售,甚至有些企業還停留在成長型市場的估值體系中。對於買方來說,控股型投資是另外的一套估值體系,所以雙方存在價格差。

“做控股型投資有一定的門檻,我們專注於做控股型投資,經驗相對來說會多一些,這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抓住機會。”範理維說。

據瞭解,太盟投資集團是一家專注於亞洲的私市股權投資公司,業務板塊包括私市股權、不動產及信貸與市場的投資。截至2024年3月31日,太盟投資集團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約550億美元。

太盟近期最廣爲人知的一筆交易,是對萬達的投資。今年3月30日,太盟投資集團、中信資本、Ares Management旗下基金(Ares)、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旗下全資子公司Platinum Peony和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在大連正式簽署投資協議,聯合向大連新達盟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約人民幣600億元,合計持股60%,大連萬達商管持股40%。

與此同時,太盟正加大在中國的業務佈局。2024年2月,太盟宣佈將太盟中國設立於蘇州,統籌發展公司在中國的各類資產管理業務,配合其在華業務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