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參將署的前世今生

文|鄭學富

清光緒版《嶧縣誌·官署》載:“參將署,在臺兒莊大街。總兵行署,在參將署右。守備署,在參將署左。”清朝時期,臺兒莊隸屬兗州府嶧縣,而參將署的參將爲副總兵,是三品官員,比嶧縣七品縣令高出許多級。朝廷之所以在此設立參將署,是因爲臺兒莊爲運河重鎮,必須維護好運河沿線的社會治安和漕運的安全暢通。

明萬曆年間,泇運河開通,京杭大運河改道經臺兒莊南下,從此避開徐州段“借黃行運”的風險,又縮短了航程時間,每年經此北上的漕船在7700艘以上,運送漕糧420萬石,成爲當時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脈。

漕運的興盛爲臺兒莊帶來了發展機遇。藉助黃金水道的優勢,臺兒莊迅速發展成爲一座沿運商貿重鎮,“商賈輻輳,船舶迤邐”,爲運河沿線“徐(州)兗(州)間一都會也”,居嶧縣40個集鎮之首,被譽爲“天下第一莊”。

從韓莊至臺兒莊這段運河由於地處魯蘇兩省四縣(嶧、滕、銅、邳)交界區域,行政管理交叉,容易出現空白地帶,一度盜匪橫行猖獗,官船和商船經常受到搶劫。朝廷對這一帶的河道安全高度重視,設立縣丞署、閘官署、參將署,委派官員駐節臺兒莊,負責運河漕運的管理和航運安全。

《臺兒莊區志》載:“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沂州(今臨沂)鎮標前營分守嶧縣、臺兒莊地區。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是營駐守臺兒莊,改爲臺兒莊營,始設參將署,隸屬登州鎮。1723年(雍正元年)改屬兗州鎮,爲綠營軍編制。1735年(雍正十三年),臺兒莊綠營定製參將1員,守備1員,千總2員,把總4員,外委把總3員,馬兵126名,步兵234名,分別駐守臺兒莊、嶧縣城以及韓莊運河各閘。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臺兒莊營撤銷。”

參將署,在臺兒莊俗稱“大衙門”,位於大衙門街西段路北、箭道街南段路西,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400平方米。整體建築均爲青磚白縫牆、青瓦起脊屋面,分四進院落,從大門向北依次爲前堂、二堂、大堂和後四合院。

大門兩側東西各建一花門,門內建有十餘米長的照壁,此院爲前堂。照壁兩側立有四尊威嚴兇猛的石獅。過前堂照壁後爲二堂,正堂6間,寬8米。二堂院建有五步臺階高的望月平臺和鐘鼓樓一間,二堂東西兩側各立兩米高的石獅一尊,左右兩端都建有月亮門,東西各建配房6間,東爲差役房,西爲平房。過二堂後即到正中大堂,堂寬10米,共5間。大堂、二堂寬、高各異,飛檐斗拱,筒瓦獸脊,抱柱走廊。過角門進入後四合院。四合院有南北房屋各6間、東西房各3間。此院落爲三品參將的住所,設有居室、廚房、庫房、沐浴室和放置官服、器械用房等。

恢復重建後的臺兒莊參將署大門

清朝時期,駐守臺兒莊的參將先後有二十多位。《嶧縣誌》記載了兩位參將的詳細業績。

參將樑愷是一位勇武善戰之將。《嶧縣誌》載:“而吾邑姚守備鴻烈,樑參將愷,當逆氛披猖,軍心渙散之餘,獨能奮其材武,卻巨寇而保危城,亦可謂庸中佼佼者也,其當官行事,諸長老皆能言之。”樑愷,字樂只,甘肅皋蘭人,少年時期就沉着勇敢、胸懷大志,參軍從武后英勇善戰、軍功卓著,被逐級提升爲參將。咸豐九年(1859年)夏,他投效到山東軍營。

山東巡撫文域因爲境內盜匪猖獗,正在尋訪良將,樑愷到來,他喜出望外,如獲至寶,立即委以重任。

樑愷單槍匹馬收降土匪的故事被臺兒莊人爭相傳頌。臺兒莊以北的底閣,道路四通八達,最適合土匪藏匿。當得知有幾股土匪在底閣聚會的情報後,樑愷率親兵百餘人前往抓捕。他單槍匹馬於衆人到達前進入底閣。衆匪正在聚餐豪飲,聞知樑愷單騎闖營,大驚失色,慌忙披甲執兵,蜂擁而出。樑愷曉以大義,怒斥其禍害百姓的不法行爲,聲色俱厲。衆匪徒被其大義凜然所震懾,紛紛放下武器投降。

咸豐九年十月,太平天國派捻軍北伐,樑愷率部迎戰於運河萬年閘。捻軍數萬之衆,旌旗招展,鼓聲喧天,士氣旺盛。樑愷驍勇異常,奮勇直前,混戰搏殺,雙方死傷相當。捻軍看清軍人少,沒有後援之軍,於是從兩翼包抄進擊。清軍前後受敵,寡不敵衆,樑愷收攏部隊,且戰且退,全軍而返。

咸豐十一年春,樑愷因傷病在臺兒莊就醫。此時,捻軍氣勢浩大,攻打臺兒莊。駐守臺兒莊的嶧縣縣丞聞風而逃,崔參將也告假歸去,一時人心惶惶。臺兒莊圩練長尤訓光等向上級請求留樑愷在臺兒莊部署軍事。樑愷久居臺兒莊,熟悉臺兒莊的地形民情,他整頓清軍、嚴明軍紀,督導清軍和練勇抵抗前來進攻的捻軍。

劉志和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擔任臺兒莊營參將,才能、武功雖不及樑愷,但其辦事勤奮、雷厲風行。他上任後,招募練勇100餘人,加上舊部200人爲一營。劉志和親自訓練士兵,個個勇猛,以一當十。境內有土匪滋事,劉志和親率士兵飛馳搜捕,往往克獲。

當時,匪首閻光太、李興葉最爲兇悍,聚衆數百人,皆剽悍能戰,官府屢捕不獲。劉志和與徐州府官兵聯合圍剿,追至邳縣朱家場,衆匪蜂擁而出迎戰,官兵前後夾擊,大破土匪,擒獲首領七十餘人。此後嶧縣南部及臺兒莊運河一線趨於安寧。

臺兒莊由於地處運河漕運咽喉之地,船舶迤邐,商賈雲集,商貿繁盛,臺兒莊運河沿線各閘駐軍軍餉寬裕,常有盈餘,官兵日子過得富足滋潤,到了晚清時期,染上華靡奢侈、驕橫懶惰之風,經常與地方富豪士紳飲酒作樂。長此以往,軍容不整,軍紀鬆弛,戰鬥力下降。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沿河駐軍屢戰屢敗,能征善戰的將領很少。

民國時期,臺兒莊參將署改爲嶧縣警察局臺兒莊分局。

1938年初,第三集團軍副總司令沈鴻烈在此設軍火庫,將青島海軍陸戰隊的武器彈藥存放於此。這批軍火在臺兒莊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參將署卻被戰火所毀,倖存房屋無幾。

2008年,臺兒莊古城浴火重生,參將署作爲第一期工程恢復重建,成爲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建設者對參將署的歷史進行挖掘,尋訪親歷、見證老人,文物部門對參將署遺址部分保留的舊基進行勘察,派出人員到外地考察參將署和武官官邸遺址,多方結合,拼接還原出參將署的原有面貌,確定其蘊含的文化符號、基本格局、空間尺度、整體建築風格,以及內外構件及其裝飾,包括牌匾和楹聯的規格、內容等。設計出效果圖後,再請專家討論,反覆修改,最終繪製出建築圖紙。

施工分兩期工程完成,邊施工、邊校正、邊修改,最大限度地符合歷史原貌,努力還原出清朝時期的參將署。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