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這形象,說到底是咱吳承恩的傑作

◎周惠斌

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近日一經推出,迅速成爲網絡頂流,不僅讓遊戲圈爲之爆火沸騰,更讓中國文化一躍出海,掀起了一輪傳統文化熱潮。

神猴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富於浪漫英雄氣概的藝術形象。作者吳承恩以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經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爲線索,將社會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爲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表達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畏強暴、戰勝困難,同一切災害和邪惡勢力作堅決鬥爭的精神。有趣的是,《西遊記》問世以來,關於孫悟空的原型,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上世紀20年代,有學者研究發現,印度古代敘事詩《羅摩衍那》中那個聰明會飛、不怕困難、智勇雙全且樂於助人的“哈奴曼”神猴,即孫悟空的原型。因爲早在三國時代,從印度譯入的《六度集經》,以及南北朝期間引進的《出三藏紀要》《雜寶藏經》等佛書記載,印度神話傳說中“人王與猴王共戰邪龍”、“猴猿大鬧天宮”的故事,已廣泛流傳於僧徒和百姓中間。而且,孫悟空一個跟斗翻出十萬八千里的神通本領,與“哈奴曼”能從印度一躍而至楞伽(今斯里蘭卡)島極爲相似。此外,吳承恩是位“博及羣書”且酷愛“野言稗史”的飽學之士,他完全可能從佛道友人那裡聽說過天竺“神猴法身”的奇聞故事,並在此基礎上經藝術構思創作出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

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就力主“舶來品”一說。他在《羅摩衍那初探》中寫道:“整個《西遊記》的中心故事就是到印度去取經,佛教色彩極濃,裡面許多鬥法的故事,比如孫悟空與楊二郎的鬥法,簡直就像從佛經裡面抄來似的。連豬八戒這個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裡找到它的副本,爲什麼單單這個孫悟空就不能是從印度借來呢?”他因此認爲孫悟空是“舶來品”。

但是,也有學者指出,遠古盛傳的中國神話中,禹的兒子是天地間裂石而生之人的記述早已有之。如《國語·魯語下》韋昭注中載有“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人面猴身,能言”的野人軼事。《吳越春秋》《搜神記》以及唐宋傳奇和話本說唱中,也不乏關於猴人及白猿成精的神異典故。唐人李湯《古嶽瀆經》記載的“大禹鎖淮渦水神無支祁於龜山之下”的故事中,對無支祁更有這樣的描寫:“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無語,辨江淮之深淺,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勁伸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由此可以發現,無支祁身上已然有孫悟空的影子。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明確表示:“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於是禹伏無支祁故事遂以湮沒也。”因此,不少學者認爲孫悟空是“土特產”。

而學者們對古今中外文化、科技的研究成果則又顯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由來已久,並且始終在不斷髮展和變化着,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不僅可以引進,同樣也完全可能輸出去。據較新的考古報告指出,人們在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亞進行考古挖掘時,在深埋地下3.5米的古代陵墓裡,出土了一件威風凜凜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的雕像,他頭戴皇冠,身披金箔製成的戰袍,右腳踏着一塊象徵雲霧的翡翠雕刻。“碧玉猴王”無論從衣飾還是神態上來看,都酷似我國傳說中的“美猴王”孫悟空形象。而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古代文化對外的巨大影響和傳播。因此,孫悟空應該是中外文化所共有的“綜合”形象。

孫悟空究竟是“舶來品”還是“土特產”,或者是一個兼具東西方文化的綜合形象,其實,探究這一問題的意義並不很大,文學家創作作品的主題、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激起讀者的共鳴,能否受到各個層面讀者的普遍歡迎,能否爲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增添新的內涵,這纔是決定一部作品具有恆久生命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