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下場搶人了!

作者:餘飛

面對人口競爭力動力不足,面對產業升級的人才缺口,蘇州立下了Flag,要在今年內引流高校畢業生18萬。

3月25日,蘇州官方正式公佈了《蘇州市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政策措施》,文件明確提到:

落實各類高校畢業生創業補貼、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就業獎勵政策,力爭年內引留高校畢業生18萬人。

作爲中國最強地級市,蘇州其實有很多意難平。

比如,蘇州GDP超兩萬億,人口超千萬,工業總產值超4萬億,工業實力位居全國第三,如此強悍的一座城市,沒有自己的機場,如此強悍的城市,仍是地級市。

另外的一個意難平,便是人口競爭力不足。

從七普數據來看,2010年至2020年,蘇州常住人口增加了228.2萬人,雖然增量排名不算太低,位居全國第11位,但相比於與其經濟實力相近的程度,乃至遠不如它的縣、鄭州、杭州、長沙、武漢、佛山相比亦不如,成都十年增加了581.9萬人,西安十年增加了448.5萬人,鄭州十年增加了397.4萬人。

更別提與經濟實力遠超它的深圳、廣州相比了。深圳十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萬人,廣州十年增加了5970.7萬人。

2023年,蘇州常住人口增加了4.74萬人,表現亦不如合肥、杭州、成都、寧波、南京等城市。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作爲實力如此強悍、產業如此強悍的城市,如何咽得下這口氣。

所以,從去年開始,蘇州就開始發力搶人了。

去年9月份,蘇州承包了八節高鐵車廂,去武漢拉了一火車大學生來蘇州兩日遊,試圖通過自身的城市魅力和產業實力,吸引更多的武漢大學生來蘇州就業。

時代週報當時披露:

9月23日,G1738次高鐵從武漢駛出,其中8節車廂被包下,定向邀請了600多名武漢高校學生乘坐。這些學生中,碩博比例佔八成以上。這是蘇州首次推出的“高校引才專列”。畢業生在蘇州進行爲期2天的現場招聘和城市體驗之旅,往返車票和食宿全包。

這幾年,主要城市均在發力搶人,就連北京、上海也都加入了戰鬥。其主要原因在於:

一方面,由於全國人口轉向,人口增量變得彌足珍貴。

另一方面,恰逢中國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之上,各城市都在紛紛尋求產業轉型與升級,急需人才支援。

蘇州發力搶人的背後,很大程度上就有這個因素。

蘇州爲了維持其工業地位,這些年一直在升級自身的產業。效果也非常顯著。

工業實力上,蘇州的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三,與位居第一的深圳相差不到千億。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在千億產業數量上,蘇州更是領先深圳。

2021年末,蘇州有11個千億產業,千億產業總值34547億元,千億總產值位居全國第一。上海12個,深圳6個。

蘇州11個千億產業中,信息產業突破了萬億,是全國爲數不多的擁有萬億產業的城市。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但是,去年上海、深圳都定下了新的目標。

上海去年發佈了《上海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了相似的目標:

打造4個萬億產業集羣,2個5000億產業集羣,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千億級產業。

來源:上海市政府官網

深圳去年提出:

到2025年,深圳要打造形成4個萬億元級、4個五千億元級的產業集羣和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羣,基本建成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到2035年,建成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蘇州豈能坐視。

今年年初,蘇州提出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GDP邁上3萬億元臺階。在外界看來,這是蘇州“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目標”。這需要蘇州在守住既有產業優勢的同時,加快謀劃創新產業賽道,優化經濟增長結構,從而實現持續、穩定、較快增長。

推動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優化,都需要人才支援。

但蘇州苦於自身學校規模不夠,人才儲備不高,高校質量也不夠拔尖,只能去其他城市搶人。

相比於其他省會城市、直轄市等,蘇州雖然被冠以中國最牛地級市頭銜,但苦於行政地位偏低,在優質教育資源爭奪上,往往力不從心,只能藉助他山之石。

蘇州的本科院校數量僅8所,而北京有67所,武漢有46所,西安有44所,上海有40所,廣州、南京、天津都在30所之上。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教育部

在名校數量上,蘇州對比其他城市,更是相形見絀。

比如與武漢對比。武漢擁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985兼211大學,還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所211大學。

在新時代的“雙一流”大學數量上,武漢擁有7所。而蘇州僅一所蘇州大學能夠拿得出手,爲211兼雙一流大學。

好在,蘇州有強悍的產業,蘇州發動搶人大戰,籌碼很足,可以充分利用他山之石,專攻自己的玉。

根據蘇州官方公佈的數據,蘇州去年引留高校畢業生17.5萬人,高於之前定下的15萬目標。今年的目標,大概率也能完成。

面對產業強城的步步緊逼,會引發更多城市加入搶人大戰的行列,特別是高教重鎮,一着不慎,就有可能爲別人做嫁衣。

尤其是在人口通縮的背景下,未來,各城市爭奪人口的力度會越來越大、競爭會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