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9深度體驗: 七年技術結晶、重寫「旗艦」定義!

記者莊友直/臺北報導

自海外發表、臺灣開賣後,Sony 新一代微單眼 a9 單就輕巧機身,卻有每秒 20 張的連拍、693 點對焦點,以及首款全幅堆疊式感光元件所帶來的強大運算效能、多向搖桿等操作機能的提升,再再都是 a9 發表時,讓不少人「嚇呆」的特色

如今我們也針對 a9 的連拍、多種環境等情境,看看這臺號稱重新定義旗艦」的微單眼,究竟能否符合大衆期待吧?

Sony α9 重點特色

・首臺內建全片幅堆疊式感光元件,畫素 2,420 萬・新設計的 BIONZ X 影像處理器・以及類似 α6500 的 LSI 前端大型積體電路設計・機頂多了一個連拍模式轉盤、下方也多了實體對焦模式轉盤・機背設有 368.6 萬畫素,放大倍率 0.78x,可選 60/120fps 的電子觀景窗・3 吋 144 萬畫素翻轉熒幕,爲 α7 系列首搭觸控功能機種・主打 AF-C 狀態可達 20fps 的無延遲連拍速度・可連拍 241 張 RAW 或 362 張 Jpeg 檔案不延遲・升級的 4D 對焦系統涵蓋畫面 93% 的 693 點相位對焦點、25 點對比式可以每秒 60 次的速度偵測對焦與曝光數值・快門速度最高達 1/32000s,並有靜音快門・ISO 感光度範圍達 ISO50-204,800・補償 5 級快門速度的五軸防手震・可錄近似 6K 畫質的 4K 全像素錄影功能・新增更方便的多向式小搖桿(α7 系列首搭)・雙 UHS-II SD 記憶卡槽・可將照片快速儲存至 FTP 伺服器的 LAN 網路連接埠續航力增加 2.2 倍的 NP-FZ100 電池(最高 650 張),另有垂直手把可選・尺寸 126.9mm x 95.6mm x 63.0mm,重 673g(含電池、記憶卡)

*相似機身,操控大不同

正如同先前上市時所介紹的,a9 的外型設計與 a7 其實仍走相同風格,對於一臺主攻高速攝影的機種來說,能有如此體積和不到 700g 的重量,也算是首創了。不過雖然風格類似,但 a9 在握把處也做了加厚處理,握持時的感受其實是相當不錯的;當然,機身右方的 a9 銘牌,也用了金色象徵其頂級的定位。

▼a9 的外型設計光看其實與 a7 幾乎零差別,但右方的銘牌則是改用金色塗裝。(圖/記者莊友直攝)

a9 在機頂的設計同樣也採「風格類似」但機能更強的設計手法。像機頂左側就新增結合連拍與對焦模式的雙層轉盤,不需在機身費時設定,利用轉盤可輕鬆調整不同的對焦與連拍模式,不過調整時需要同步按壓鎖定鍵,不是按一下就能解除鎖定的方式筆者自己是比較喜歡後者啦.....

▼機頂右側的按鍵配置與 a7 差別不大,主要的升級是在於左側的雙層轉盤。(圖/記者莊友直攝)

▼雙層轉盤上方爲連拍、下方則是對焦模式,可省去機身內部設定的時間,但鎖定鍵需要同步按下才能調整,筆者比較喜歡按一下鎖定、解除的方式。(圖/記者莊友直攝)

a9 在外觀上有明顯改變的地方,應該就屬操作的核心位置機背了。首先在右上方將原本 AEL + AF / MF 撥杆移除,改爲旗艦機種皆有的多向搖桿。不管是改變對焦點、選單操作上皆更爲直覺與快速,堪稱本次 a9 操作提升上的最大亮點,就連後續機種 a7 III 都有傳聞會搭載,可見其重要性之大。

▼改變較大的機背部分,最大亮點應該就屬右上方的多向搖桿了。(圖/記者莊友直攝)

▼多向搖桿可提供快速改變對焦點、選單等不同操作上,操控性能終於直逼一般的旗艦單眼了。(圖/記者莊友直攝)

熒幕部分則是配有 3 吋 144 萬畫素可上掀與些微下翻的熒幕,並導入類似 APS-C 旗艦微單 a6500 的觸控機能,不過對習慣多向搖桿的筆者來說,大多數是將此功能關閉。畢竟只能拿來選對焦點,不能放大看照片、隨點隨拍的觸控熒幕,雖說是 Sony 全幅微單首搭觸控者,還是有些雞肋啊…..(觀景窗部分就先賣個關子)

▼熒幕則是一樣維持上掀與下翻的規格,但觸控熒幕僅支援對焦點選擇,無法拍照、檢視照片與調整功能,乾脆不加不是很好嗎?(圖/記者莊友直攝)

a9 的機身左右側,則分別是各式連接埠與記憶卡槽。左側有着基本耳麥插孔、miniHDMI 與 USB(不是 3.0 QQ)連接埠與閃燈同步孔外;比較特別的就屬因應重大賽事拍攝,記者需要在第一時間把照片傳回報社,因此也有 FTP 伺服器專用的網路插孔。

▼機身左側設有耳麥、USB 與 miniHDMI 插孔,比較特別的是可快速傳圖至 FTP 伺服器的網路插孔。(圖/記者莊友直攝)

至於右側則是 SD 記憶卡槽的所在處,a9 採用雙 SD 卡槽配置,也算是 Sony 首臺有此規格的微單機種,可單獨設定 RAW / Jpeg 檔案、照片 / 影音的儲存位置,且因應強大的連拍機能,其中一個插槽也支援 UHS-II 高速規格;另外,本次也是使用 Sony 號稱世界最快的記憶卡 SF-G 做拍攝,最高有着 299MB/s 的寫入速度,且也能搭配專屬的高速讀卡機 MRW-S1 做使用。

▼右側則是 Sony 微單首度配備的雙 SD 記憶卡槽,其一也支援 UHS-II 高速規格。(圖/記者莊友直攝)

同場也有號稱世界最快的 Sony SF-G SD 記憶卡,最高寫入速度可達 299MB/s,並有專屬的高速讀卡機可用。(圖/記者莊友直攝)

沒什麼變化的機底,一樣配有腳架孔與電池槽,不過 a9 使用全新的 NP-FZ100 電池,就像先前所說的,比前代 NP-FZ50 還要多 2.2 倍的續航力。此次官方也只給我 1 顆電池測試,相較以往一次就 3 柯來說,其實讓我有些抖抖的;不過筆者在日本 LINE 的年會時,全天大概拍了約 5、6 百張照片,而在拍攝運動題材時,大概也有相同的張數(RAW+Jpeg),續航力大約還有剩 70 幾 %,比官方說的還要有凍頭,要爽爽拍一整天絕對不是問題!

▼機底的配置和 a7 系列並無太大差別。(圖/記者莊友直攝)

▼內建 NP-FZ100 號稱比前代多了 2.2 倍的續航力,筆者在一天的拍攝時程幾乎綽綽有餘。(圖/記者莊友直攝)

*圍繞在「快」的效能表現

就像電影《功夫》中火雲邪神說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爲快不破」。你把 a9 摔下去後果一定很慘(?);但說到快這件事,恐怕在部分條件下(稍後會說明),圍繞 a9 全機的效能設計,正是其他同級相機中無法企及的「速度」這擋事上。

▼a9 爲首款配置堆疊式感光元件的全片幅微單眼,搭配影像處理器與內部的處理電路,也讓運算效能大幅度提升,達到爲快不破的境界?(是誇張了 XD)。(圖/記者莊友直攝)

在覈心的感光元件上,a9 選用 2,420 畫素這個基準,不難看出是爲了要與 Canon 1D X II 與 Nikon D5 一拼,但卻也符合高速攝影中畫素不宜太多這個原則。且身爲首款堆疊式感光元件的擁有者,在嵌入 DRAM 與 LSI 前端大型積體電路,以及 BIONZ X 影像處理器的加持之下,讓 a9 的運算能力可說大幅提升。

▼368.8 萬畫素的電子觀景窗,可說是 a9 本次的另一大亮點。(圖/記者莊友直攝)

首先就剛剛沒提到的電子觀景窗來說,採用 368.8 畫素、0.78x 放大倍率,擺在現今也算是前段班,但因應 a9 的運算能力,在開啓大連拍狀態時,不會有着閃爍或黑屏的干擾現象,觀景窗就像沒動一樣,但從快門的噠噠噠聲響,可發現 a9 其實是有在拍照的,光這個功能就夠讓人嚇尿的啊!

▼先前在上市時拍攝的無延遲觀景窗,可發現在大連拍的狀況下,觀景窗畫面幾乎無延遲,也無閃爍,根本是前無古人的機能啊。(圖/記者莊友直攝)

再來就是 a9 此次最大亮點的連拍和對焦機能,連拍最高能達到每秒 20 張的恐怖速度,而且還是在 AF-C 連續對焦的狀況,可說是目前第一人外,緩衝區也來到 241 張 RAW 或 362 張 Jpeg 檔不卡彈無延遲的規格;至於對焦則配有涵蓋畫面 93% 的 693 點相位對焦點,相較 a7R II 提升 25% 的新型 4D Focus 對焦系統,在下一段的實戰部分,也會做詳細說明。

詳細技術解說可參考「20fps連拍、693對焦點!Sony全幅微單機皇α9登場」報導

*連拍實戰

上次在登臺開賣,僅有 MD 走來走去的測試方式實在是不過癮。此次我們也特地找來目前堪稱是臺灣極限運動直排輪佼佼者的國手王韋傑協助實測。有着豐富國際賽事經驗的他,在本次測試中也做了不少高難度動作,對沒多久就要再飛出去比國際賽事的狀況下,筆者其實相當心驚啊!所幸測試算是完美結束,且也拍了不少相當精彩的動作!

在拍攝時我採用的是 AF-C 搭配最高速連拍的模式搭配,而 AF-C 中因場地較爲單純的關係,大部份都是以對焦模式:寬的模式,或是彈性擴充定點,搭配移動相機追焦等模式進行拍攝,以下就直接以示範的動作,搭配 Gif 動畫與單張照片的呈現方式,讓各位能明白 a9 的強大之處。

首先對於極限門外漢來說,最感到熱血沸騰的就屬騰空的「大招」,本次也請韋傑直接示範騰空的直排輪動作,此時我搭配的是彈性擴充定點模式追焦,拍完整個動作後,檢視照片約有 80% 的成功率,當然,部分照片可能是因背景的關係,因此有脫焦現象;但用於一般網頁縮圖呈現的話,其實也絕對能用。

▼實際請韋傑做出大跳耀的熱血動作,搭配 a9 的 20fps 連拍性能,其實已經逼近一般影片的 24p 流暢度了。(圖/記者莊友直攝)

▼整體準焦成功率約達到 8 成左右,下方兩張照片其中一張爲失焦照,要是沒有放大檢視的話,其實也看不太出來。(圖/記者莊友直攝)

▼以下也提供更多韋傑做出的大跳躍動作,真的相當賞心悅目啊。(圖/記者莊友直攝)

接下來,我也請韋傑示範滑板、直排輪中也算上乘技術的「滑桿」動作,此時因背景較爲單純的關係,則是採用對焦模式:寬的方式進行追焦,對移動範圍較小的滑桿來說,只要稍微移動 a9,就能完全鎖定韋傑的移動軌跡並進行追焦,成功率一樣也有約 80% 左右,且失焦的照片縮圖再行利用,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至於難度一樣高的滑桿動作,改用對焦模式:寬的方式追焦,因範圍較小,能有效偵測韋傑的位置並自動進行追焦。(圖/記者莊友直攝)

▼以下兩張同樣有一張是失焦的照片,用於縮圖也是相當足夠的。(圖/記者莊友直攝)

▼現場剛好也有人利用 BMX 單車做跳躍的動作,以更大的單位面積來看,a9 對焦和連拍的成功率可說更無懸念。(圖/記者莊友直攝)

*實拍與結論在微單眼發展之初,要是有廠商說重大體育賽事能用其拍攝的話,大家一定會覺得你瘋了。不過在近期對焦和感光元件技術發展長足的狀況下,已有愈來愈多微單眼產品可以勝任部分的運動拍攝用途;但在 a9 問世之時,好像遊戲規則又要被重寫了?

a9 一再強調的就是「快」這個字,從連拍速度、對焦反應,甚至在機身的操作回饋上,無非是集結了 Sony 發展 a7 至今將近 7 年的技術結晶,加上自有「外星科技」的加持之下,也讓傳統高速相機,不僅只有 DSLR 能跨足,講得誇張一點,也算是跨世代的代表機種了。

坦白說筆者對於高速拍攝的題材並不算熟悉,平常拍照也甚少用連拍來捕捉畫面,不過 a9 帶來的大連拍從某方面來說,確實是完全改變了類似環境的生態,只要對準觀景窗,快門給他按下去,一次就能跳數百張照片出來,還真的很難挑到不成功的照片;不過就是挑圖會從數百張開始挑起,比起寫文章,此次挑圖纔是最大的挑戰啊 XD

不過因應 a9 20fps 連拍僅支援電子快門的狀況下,雖然高感光度開到 12800 也算可用值,但在光線微弱的場館,或是需要補光的狀況下,改用機械式快門,就會變爲 5fps 的龜速連拍規格,才能觸發閃燈,對筆者來說,這也算 a9 唯一值得拿出來說的缺點;當然,因應體積輕巧,搭配大管鏡頭所帶來的握持負擔也該重視,但配上一個小手把就能完全改善,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也算是相當符合吧?

整體來說,a9 的問世確實爲技術愈來愈停滯的相機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讓高速相機不再是傳統單眼的天下,且臺灣的單機價還是全球最便宜(雖然還是數十萬在跳),雖說錄影不是強項,不過要是有閒錢,又不想錯失任何一個畫面的話,或許哪天經過展售店,不妨把 a9 拿起,開啓大連拍,眼睛對準觀景窗,相信一定會讓你眼睛爲之一亮的!

照慣例以下也提供此次 a9 的實拍照,想要看更多照片的話,也能點這裡進入相簿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