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考生,落榜後不服氣寫了一首牢騷詩,結果成了千古絕唱
前言
唐宋是我國詩詞巔峰時期,涌現出不少文學家,爲我們留下數不盡的文化瑰寶,不過詩詞上造詣高,並不意味着科舉之路也一帆風順。
不論心胸多麼寬廣、豁達的文人,心中都有一個通過科舉爲官造福百姓的夢想。
宋朝就有一位落榜的考生,提筆寫下一首詞發牢騷,沒想到這首詞竟然流傳大江南北,成了千古絕唱。
那麼這位倒黴的考生是誰?寫了什麼詞?他的結局怎樣呢?
一、傳遍大江南北的詞
宋朝宋真宗時期,在朝廷剛剛放完榜後,一首頗具諷刺意味的詞傳遍了大江南北,名字叫做《鶴沖天·黃金榜上》: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的作者,就是落第的學子柳永。
僅看這首詞的名字,似乎表達了作者通過科舉一飛沖天的壯志豪情。但若是仔細研究詞的內容,就會發現作者的抱怨、灑脫、抑鬱等心情。
詞的大概意思是,這一次科舉中落第,只是因爲偶然失去了金榜題名的機會。就算在君王聖明的朝代,也有可能出現看錯賢才的情況,就是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
既然已經失去了好的機會,不如就隨心所欲放蕩人間,沒必要因爲一時的得失而悲傷。我是一個擅長作詞的才子,就算沒有功名利祿也不會比公卿將相差。
煙花巷柳之地,也會有擺放丹青筆墨的畫屏。好在那裡有我的心上人,可以讓我前去尋訪。不如就與這些歌姬共同生活,享受風流韻事,也是人生一大快樂。
青春的時間很短暫,我寧願將功名利祿捨棄,換成杯中酒和耳中的歌聲。
很顯然,這首詞是爲了表達自己落第的惆悵,並通過對日後流落風塵生活,來寬慰自己不得志的情緒,更向大家表達自己的豁達和樂觀。
而在科舉的考生中,榜上有名的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像柳永這樣的失意者。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失敗,再樂觀的性格也難免悲傷。
所以在這首詞問世後,便成爲衆多落榜學子們情緒的宣泄口。不論是否真的會前往風塵場所填詞之人,都會通過吟誦這首詞來抒發胸懷。
時間一長,詞的作者柳永就成爲人盡皆知的才子。
如果這首詞沒有一些發牢騷和不滿,柳永或許可以藉着這個機會獲得宋真宗青睞,日後金榜及第也很有可能。
只是當時宋真宗有詔,“屬辭浮糜”皆受到嚴厲譴責。
二、詩與詞的差距
宋真宗和宋真宗執政時期,宋朝的經濟、文化都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就連普通的百姓,都能享受到時代的紅利。
其中最爲明顯的,就是商業的變化。
在宋朝以前,許多人對經濟沒有太多瞭解,單純地認爲商人是賺百姓的錢。
甚至一些朝代規定,商人的後代不能參加科舉,也不能居住大房子,就連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有限制。
但到了宋朝,商人的地位終於迎來了改變。
首先是宋朝的土地政策,使得農民除了耕種之外,開始做起小生意。而且這種小生意受到國家的鼓勵,就連交易時間和地點都取消了限制條件。
這樣一來,宋朝的經濟就越來越繁華,不僅衍生出了夜市,還誕生了“外賣”。
經濟高速發展之下,許多以玩樂爲主的場所盛行起來,宋朝的玩樂之風也越來越濃厚。
不過不論商人的地位怎麼變化,都沒有超出原本的桎梏,地位最高的,還是讀書人,而且社會主要消費羣體,是官員和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吸取了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教訓,提高文人的地位。
這樣一來,宋朝重文輕武便成了常態。而科舉制篩選出來的官員都是文人,便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很多時候都可以引領社會風向。
相比於其他朝代來說,宋朝的官員俸祿更高。不僅能滿足溫飽,還能支撐起玩樂的花銷,再加上社會上的玩樂風氣,文人外出享受生活也就不那麼奇怪。
所以許多酒樓、茶館、青樓等場所,都爲了滿足文人的消費習慣,進行了大幅度的更改。
既然有了文人的身影,就必不可少地留下一些文學作品。唐朝酒樓中留下的大都是詩,而宋朝酒樓、青樓中流傳的,就是宋詞。
詩和詞不僅是文學上的兩種體裁,更代表着兩種不同的階級。
詩是更爲嚴肅的文學作品,一般用在正式場合,也用來敘述一些國家大事,被許多官員推崇,也代表着更高的追求和喜好。
而詞則不同,它的誕生是爲了使曲聽起來不那麼枯燥。所以一般的宋詞都是與曲相結合,可以供人吟唱。
更重要的是,一般只有歌姬纔會演唱歌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宋詞一直被蒙上風塵的外衣。
隨着社會的發展,普通百姓也越來越有錢,開始出入酒樓茶館之中,有時也會吟唱宋詞,宋詞便成爲底層百姓和文人們共同的娛樂形式。
不過在當時的一些人看來,詩才是官方體裁,詞只是享樂的一種工具。
當時的宋真宗正在大力發展科舉,希望選拔更多人才。而且宋真宗將自己看成開明的君王,經常聽取官員們的建議,企圖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但柳永在詞的第二句就開始表示出不滿,還在詞的最後爲了表達自己的樂觀和豁達,將科舉說成是“浮名”,還要用“浮名”換來每天填詞喝酒的風流生活。
三、奉旨填詞,出入風月場所
在寫完這首詞後,柳永又參加過一次科舉,接連三次落榜的柳永也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
只可惜因爲這首詞的流傳太廣,柳永好作豔詞,宋仁宗即位後開始留意儒雅,對此也有些不滿。
及進士放榜時,宋仁宗便直接引用柳永當時《鶴沖天·黃金榜上》的詞句,說道,
“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
皇帝的行爲也間接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雖然宋仁宗沒有明確下旨,但周圍人也都清楚,柳永的仕途之路也更加崎嶇了。
別看柳永的詞如此瀟灑,但他本人卻是一個相對傳統的文人。
他的祖父柳崇在當地十分具有威望,生下的六個兒子也都通過科舉成爲官員,有些還深受皇帝器重。
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柳永,自然對科舉十分執着,很早便開始科考,希望不給家族蒙羞。
而且柳永從小就表現出文學天賦,科舉之路本應該順利一些。偏偏柳永對自己要求極高,只有成爲狀元、榜眼或者探花,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
正是因爲這樣的高要求,使得多次落第,最終寫出那首《鶴沖天·黃金榜上。
剛得知這一消息時,恃才放曠的柳永十分難受,他不甘心自己的成就止步於此但最終還是接受現實。
既然皇帝讓他去填詞,他也開始出入歌館酒樓,還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作詞這件事,柳永並不陌生。
從啓蒙開始,柳永就對音樂尤爲敏感,能很好地發現曲律中的感情變化。
雖然在官場上失意,但柳永卻憑藉着自己的才華,獲得許多名妓的青睞。
原因很簡單,當時有名的煙花女子,吟唱歌曲是必修課。一首好的填詞,不僅能弘揚自己的名聲,還能帶來數不盡的財富。
所以在奉旨填詞期間,柳永並不缺少金銀財寶。在巔峰時期,許多名妓都會花費重金求柳永寫詞,也有許多女子傾心於柳永。
但柳永並未放棄科舉,之後他終於獲得了一個機會。
四、柳永改名
1034年,本以爲此生只能就此沉淪的柳永,得知一個重要消息:宋仁宗爲了選拔人才,放寬了科舉政策。
確定這一信息後,柳永沉寂的心再次活躍起來,立刻收起了玩世不恭的態度,整裝待發前往京城。
但柳永擔心宋仁宗認出自己的名字,立刻將原名柳三變改名爲柳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這次科舉中,柳永最終登上了進士榜,獲得了官職。
1037年,柳永被調到餘杭當縣令。雖然是一個小官,但對柳永來講卻是來之不易的舞臺,曾經藏在心中的抱負,如今終於得以實現。
曾經將自己比作白衣卿相的柳永,出任縣令期間兢兢業業,獲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兩年後便被調往浙江出任鹽監。
柳永有感於鹽工的辛勤勞作,向來填寫娛樂詞曲的柳永,作出《煮海歌》來歌頌百姓的辛苦,獲得了鹽工的稱讚。
在那個封建社會中,文人大都高人一等。柳永爲百姓作詞的行爲,無形中提高了柳永的名聲,讓他獲得了“名宦”的美稱。
不過柳永的官路卻並不順利,他骨子裡的恃才傲物也並沒有改變。
1043年,按照宋朝的規定,柳永應該能順利升遷。但一位有後臺的官員橫空出世,奪走了本該屬於柳永的職位,使得柳永繼續待在原地。
爲了拿回屬於自己的職位,柳永寫了一首《醉蓬萊·漸亭皋葉下》。但詞中又包含了一些“不合聖意”的句子,最終宋仁宗,駁回他的請求。
好在不久後范仲淹出手相助,幫助柳永順利升遷。
1049年,柳永出任屯田員外郎,也是柳永最高官職。因爲年齡過大,加上身體原因,最終告老還鄉,繼續自己的填詞工作。
只不過柳永信奉及時行樂,爲官多年清正廉潔沒有積蓄,作詞掙到的錢也揮霍一空,年紀越大生活越落魄,唯有那些交好的歌姬不離不棄。
據說在柳永去世後,連體面的葬禮都辦不起。他的親人也沒人露面,還是歌姬們出手相助,湊錢將柳永安葬,有些歌姬還會前往墓前祭拜。
不過對於柳永最終埋葬之地,歷史上衆說紛紜,並沒有確定的說法。
這位一生與青樓相伴,留下了衆多出色宋詞,推動宋詞發展的大才子,最終潦草落幕,留給我們的,只有史書上那些典故。
總結:
出生在官宦之家,就註定柳永要通過科考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才子大都恃才傲物,心高氣傲的柳永爲自己定下高目標,卻在失敗後用此宣泄情緒,不承想陰差陽錯最終耽誤了科舉。
如果沒有這首流芳百世的《鶴沖天·黃金榜上》,或許柳永下一次科舉就能夠實現理想,最後的官職也不會止步於屯田員外郎。
可若是沒有這次風波,就不會出現奉旨填詞,也就沒有了這麼多出色的宋詞,就是不知道柳永得知這一結果,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參考資料:
《漫話柳永奉旨填詞柳永》——張康
《柳永的矛盾人格及其愁情形成機制探析》——王羽佳
《柳永詞作中題材內容的趨俗化》——李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