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皇帝”漢高祖劉邦,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勝過乾隆的4萬首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

這首《大風歌》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所作,漢高祖出生阡陌之間,他本是泗水亭長,也是混跡鄉里的地痞流氓,本人並不擅長舞文弄墨,但是這首大風歌卻將他的豪邁和壯志展現無疑,在帝王詩篇中也算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帝王家最重文治,所以皇帝在幼年時都要熟讀經書,滿腹韜略。除去每位王朝的奠基者,很少有皇帝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他們可以沒有經天緯地的治國才能,但是至少應該保持有一定的文化水準。劉邦作爲開國皇帝,在其前半生並沒有想過自己會有帝王的命運、會是一個偉大王朝的開創者,所以對自己在這方面也沒有過分的要求。

皇帝是怎樣煉成的

劉邦能夠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主要在於其過人的識人之術。蕭何、韓信、張良合稱爲“漢初三傑”。他們三個人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長,蕭何比較善於管理後勤,所以大軍征討敵人時的輜重補給和後方的坐鎮全靠蕭丞相承擔。我們經常聽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足以可見後勤工作的重要性。在劉邦起兵之前曾是下蕭何手下的亭長,後期蕭何能夠真心追隨劉邦也足見他的遠見與智慧。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韓信的結局就沒有蕭何那麼好了,但是在起義前期劉邦對他也是非常看重的。韓信是深受劉邦信任的大將軍,“胯下之辱”、“一諾千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背水一戰”的故事均與其相關。他是天下將領都不敢與之相爭的戰神。

但正如那句話“只許將軍開太平,不許將軍見太平”,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就開始了剪除異姓諸侯王的事業。劉邦在建國之初已經開始忌憚韓信的權勢,但是由於那時韓信手握重兵,所以一直以來就把懷疑放在了肚子裡,並未戳破。可能是劉邦並不想留下一個過河拆橋、殘害忠良的惡名,所以並未親自下手誅殺韓信,而是由呂后聯合蕭何完成了這件事。所以纔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是一位謀士,與韓信不同的是,他的任務更多的在於謀劃和帷幄。張良曾經憑藉計謀使劉邦在鴻門宴上脫困,爲漢朝的成功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能是謀士的直覺,讓他在漢朝建立後就選擇了辭官歸隱,想必這也是他後期落得個善終的原因。

漢高祖與《大風歌》

劉邦一生只寫過兩首詩,一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豪氣沖天的《大風歌》,還有一首是同樣壯志凌雲的《鴻鵠歌》。這兩首詩將一位帝王的追求與豪邁書寫得淋漓盡致。

《大風歌》是劉邦擊敗英布路過家鄉時所作。短短三句既有情也有景,情景交融的展現了劉邦當時的複雜心情。開篇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讓人們讀來立時有了畫面感,風雲交織既體現了當時的天氣,也暗示了那個動盪變幻的年代。“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一句體現了這位起義豪傑衣錦還鄉後的自豪與得意之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最值得玩味,話鋒一轉,整個基調由高昂轉向思索。表達了這位老年帝王想要招攬人才爲己所用的願望。劉邦當時已經60歲了,此時的漢帝國內部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自己戰勝了這次叛亂,但是誰能保證自己身滅之後兒孫可以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呢?全詩由豪邁轉入一種英雄遲暮的蒼涼。

《鴻鵠歌》可能並沒有《大風歌》出名,但是作爲這位帝王唯二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特別的關注。總的來說兩首詩的基調一致,都展現了這位開國皇帝的豪邁和大氣。

這首詩同樣創作於劉邦晚年,是在選擇漢惠帝劉盈作爲帝位繼承人之後所做。我們都知道劉盈的母親乃是歷史上著名的呂后,心狠手辣、睚眥必報,曾將頗受寵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這首詩展現了這位帝王複雜的心理狀態,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劉如意不得大臣的喜歡,但是他對於自己嫡子劉盈的成長又覺得十分的自豪與滿意。

文化素養與執政能力成正比嗎?

皇帝的文化素養與治國能力並不完全是成正比的,但是有文化素養的加持可能會避免許多的問題。劉邦幼年時也曾讀過書,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並不是所謂的文化“全盲”。後人之所以在此方面對他如此評論,無非是百姓們歷來對皇帝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對於一個職業農民來說,要求他有寫詩作賦的要求本就是苛刻,何況他本身還處於秦末亂世。

乾隆皇帝雖然著詩頗豐,但是寫作的質量一直被人所詬病。皇帝的文化水平學習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他們會選擇性地讀一些於執政有益的書籍。一直以來,他們的文化課學習的重點更多地在於策論,並不是詩賦。

而且皇子們幼年的學習也是非常緊張且辛苦的,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化課,有些還要練習騎射等“體育課。所以說像乾隆皇帝一生能做四萬首詩也足以證明這位長壽皇帝的精力十分充沛。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句話就是帝王必讀書籍《資治通鑑》名稱的來源,相較於一些蘊含着治世經驗的書籍,皇帝們對詩詞歌賦的要求也不是非常的強烈。歷史上不乏有一些詩詞寫得非常好的皇帝,像我們所熟知的南唐後主李煜就曾以其婉約的寫作風格倍受讚譽。但是對於治理國家來說,他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人們在對他悲慘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覺得他有一些放縱和荒謬。

朱元璋的出身相比劉邦來說更加的悲慘,同樣是貧苦農民出身,但是他做過乞丐跟和尚,經歷更加的坎坷。這種複雜的身世決定了他不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文化素養的提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他所領導下的大明王朝延綿國祚近276年,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由漢族姓氏所創建的王朝。

結語:

漢朝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它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但又不同於短命的秦朝,兩漢的歷史總共跨越了407個春秋。後人在評價漢朝的武帝時說“他建立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但這種功績應該離不開幾代人的積累,尤其應該牢記開國皇帝劉邦的功績,要知道守業不易、創業艱難。

今天我們回顧劉邦的詩作歷程,目的不僅在於探討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而是想借此提醒人們要學思結合。空讀書不思考,閱讀是有水分的,只有將閱讀得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瀝出其中的水分,實現知識的有效獲取。反之也不能光實踐不總結,而是要時刻總結經驗,豐富認識,規避之後犯錯誤的可能。

你還知道哪幾首有名的帝王詩呢?請在評論區參與討論吧。

參考文獻:《大風歌》《鴻鵠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