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爲下一個入股引望的車企?華爲首次公開回應!
自今年初華爲註冊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來,業界圍繞引望的各種猜測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尤其是近期阿維塔和賽力斯的先後入股,更讓引望成爲輿論關注焦點。華爲最初成立引望的戰略考量是什麼?誰將成爲下一個入股引望的車企?引望又將如何重構汽車產業智能化供應鏈?這些縈繞在人們心中的思考,已組合成當前產業界的“引望之問”。日前,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首次公開回應了引望之問。
“引望取自於一首詩——北宋政治家寇準的詞,‘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寓意是希望給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帶來希望,也是希望未來通過自身的努力,支持我們國家實現汽車產業崛起的夢想。”徐直軍開門見山,“當然,能不能做到,要靠引望未來的努力,至少我們有這個想法和目標,一步一步在朝這個目標邁進。”
爲什麼華爲不造車?“我們造車就是華爲品牌車,充其量就像手機一樣,佔到百分之一二十的份額。但是做了以後,我們的引望就只能爲自己服務了,說不定還要建汽車製造廠,這又是重複建設了。”徐直軍說。
“如果換一個定位,順應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雙重變革,在新的領域發力,可能會更有價值和意義。”徐直軍解釋,“2019年4月,我在上海汽車展時,就提出華爲要做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增量部件提供商。之所以強調‘增量’,那是我反覆思考後加上去的。因爲部件供應商和某知名供應商沒什麼區別,而‘增量’部件提供商,更能體現我們在電動化、智能化上的優勢。”
不過,從車BU到引望,華爲並不是完全按照規劃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市場一步步探索中,逐步明確了優勢能力和業務邊界。“當年5月,華爲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進入汽車產業。一開始內部對什麼部件可以做,什麼部件不做,並沒有完全形成戰略共識。”徐直軍透露,其實華爲最早在汽車方面有所涉獵是2012年成立的車聯網實驗室,研究三電。那時電動化是大趨勢,但在與車企的接觸過程中瞭解到,大部分車企能夠實現電動化的研發和轉型,不需要過多依賴外部供應商,於是華爲逐漸轉向智能化的研發。現在更清晰地聚焦到三個智能: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而這恰恰也是華爲有優勢的技術、能力,又能體現市場價值的領域。
此前,引望已先後獲得阿維塔和賽力斯投資,後者分別以115億元的價格購買引望10%的股權。據此,市場也得出引望估值爲1150億元左右。“估值過低。”對於這一估值,徐直軍坦言,“這是一年前談的價格,如果現在談,早就不是這個估值了。”而究竟該如何測算估值,他堅持認爲,“這要做投資的專業人士來測算。比如,英偉達有近3萬億美元的市值,爲什麼這麼高,我們也看不明白。汽車產業看我們這類ICT企業,或者說人工智能企業,他們也想像不出來,怎麼值這麼多錢?”
誰將成爲下一個入股車企?當前,包括北汽藍谷、江淮汽車、一汽和東風等都是猜測對象。“目前引望還處在第一階段,開始以獨立公司的形式在運作,也引入了包括阿維塔和賽力斯在內的首批兩家車企的投資。今年底希望把第一步做完,把所有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第二批車企什麼時候進來,還沒有明確計劃。但我們與所有的車企都在接觸。”但徐直軍強調,“車企要參與進來,就不能只是財務投資,而不買產品和解決方案。引望希望與合作伙伴建立起穩固的戰略合作關係,這是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基礎,也是構建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化平臺的前提。”
“引望正在重構整車廠和部件供應商的合作關係,也在重構了商業模式,由原來的簡單買賣關係變成一個價值分享的關係。”徐直軍認爲,這種關係的變化,主要體現爲兩方面,一方面,產品鏈和價值鏈在企業創新中得到延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引望作爲一個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與整車廠深度綁定爲共擔利益與風險的共同體。
至於華爲會不會堅持控股引望?徐直軍稱,“我們沒有這個想法,朋友越多越好。”
目前,華爲車BU已擁有7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研發上累計投入了400多億元,且已有多款戰略合作車型上市。對於引望的未來和挑戰,徐直軍表示:“不論是車BU,還是引望,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且有望實現全年盈利。在華爲,一個產業只要是實現當期盈利,就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