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焦慮不是病 只是提醒你需要改變

焦慮是正常的,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心理上的痛苦。(示意圖/shutterstock)

摘要:焦慮是正常的,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心理上的痛苦。你之所以感到焦慮,經常是身體和大腦試着要告訴你,你的環境出了問題,而你或你周圍的成年人需要有所改變。

編按:瞭解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的成長功課。本書幫小大人認識焦慮,培養自愈能力,找出適合的方法擺脫壞情緒,讓大人給予理解、不加壓力,打造安心的環境,一起面對情緒挑戰。作者是長年照護青少年及其家長的資深臨牀心理學家,以及一位曾經歷過焦慮的大學生合作撰寫,以廣大的研究數據和臨牀心理學理論爲基礎,提供實際經過反覆驗證的建議和練習,討論年輕人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包括面對未知的不安、睡眠、分離、人際關係與社交、讀書與準備考試、改變生活環境、面試、工作上的挑戰等焦慮。

焦慮會導致體內產生某些感覺,會感到胃痛、緊張,或是覺得自己就要暈倒了。當我們的心率和呼吸速度加快,思緒飛速運轉時,有時會覺得自己即將昏倒、死亡或失去控制。每個人在焦慮時的感覺都不同,但重點是要記住,這些感覺很正常且是健康的反應,雖然它們看似可怕,其實並非有意對我們造成傷害,只不過是在保護我們不受威脅的方式上略顯過時。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逃避」之所以成爲預設反應,其原因在於關於自己是否真有必要從一開始就感到焦慮,或者當事情真的變得困難時,自己是否有能力應對,我們未曾真正對此測試過真實性。比方說,老師在課堂上問你一個並不是太難的問題,但由於當下的你並非全神貫注,大腦因而呈現一片空白。你感覺到四周所有人都在等你回答,於是你開始感到非常不自在;你臉紅,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幾秒鐘後(雖然在你感覺裡,時間好像過了更久),老師轉向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後,只要一想到老師問你問題,就會讓你感到焦慮、心跳加速。你便開始做一些能讓你在課堂上「隱形」的小動作,例如儘量不與老師眼神接觸,如此就不會有人點名你回答問題,而你也不再主動發表意見。

短期之內,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你更有安全感(「好險!今天都沒有老師點到我。」),但長遠來看,你不參與課堂活動的結果,不僅失去老師給你的正向回饋,也因此失去學習「你其實可以回答問題,甚至面對尷尬沉默」的機會。假使你在課堂上持續逃避回答問題,感覺自己就是做不到,關於你「無能」的故事就會成爲一個「事實」,此時才真正是問題大了。

◎焦慮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你或許會認爲,這樣說很愚蠢,尤其是假如你目前深受焦慮所苦。然而,請務必記住這一點:焦慮對我們很有幫助,生活中不能沒有它。我們之所以發展出「逃跑」、「戰鬥」和「凍結」等反應,是有很好的理由的。此外,雖然我們目前不缺各式各樣擔憂和害怕的事情,但仍需要焦慮來讓我們的生活如常運作。

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新手父母絲毫不爲新生兒感到焦慮,會是什麼情景?爸爸可能壓根也不會費心在家中進行各種防護措施,而媽媽也不會特地去檢查汽車安全座椅是否安裝妥當。對寶寶的成長而言,這些都不是很好的結果。

擔心考試的到來或許會帶給人壓力,但是否會比不擔心考試更糟糕?假如我們對未來沒有絲毫憂慮,可能只是安心坐着吃冰淇淋,而不是複習功課。畢竟,吃冰淇淋要來得有趣且令人愉快許多。

這聽起來或許像是一個極樂想法,但我們真的認爲,你的焦慮是你生活中重要而有用的一部分,可能只需要一點理解,或許需要些許駕馭,以確保對你的幫助大於給你帶來的麻煩。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焦慮是正常的,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心理上的痛苦。尤其是假如有明確的原因,請不要像看待一種疾病那樣嘗試去「管理」焦慮。你之所以感到焦慮,經常是身體和大腦試着要告訴你,你的環境出了問題,而你或你周圍的成年人需要有所改變。比方說,若有人傷害或羞辱你,因而使你感到焦慮,此時你不應該解決焦慮,而是解決焦慮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本文摘自《沒事的,我的焦慮怪獸》/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瞭解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的成長功課。

獻給每一個將邁入成年的小大人,以及父母和照護者,幫小大人認識焦慮,培養自愈能力,找出適合的方法擺脫壞情緒,讓大人給予理解、不加壓力,打造安心的環境,一起面對情緒挑戰。

如果你不快樂,請幫自己打氣,善待自己,好好照顧自己。

焦慮,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是身體在提醒我們需要改變。

不安,就像無法擺脫的心靈怪獸,影響了健康和日常生活,

你只需找到駕馭它的方法,就能和平共處,把情緒轉化成有幫助的能量。

本書由長年照護青少年及其家長的資深臨牀心理學家,以及一位曾經歷過焦慮的大學生合作撰寫。作者以廣大的研究數據和臨牀心理學理論爲基礎,提供實際經過反覆驗證的建議和練習,幫助讀者更理解焦慮、應對焦慮,以及跳脫焦慮的思考模式。

本書討論年輕人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包括面對未知的不安、睡眠、分離、人際關係與社交、讀書與準備考試、改變生活環境、面試、工作上的挑戰等焦慮。

家長和照護者可以在本書學到:

◎別把孩子越推越遠:父母不能總是用自己偏好的方式來保護孩子。如果成人性情好鬥、焦慮、陰晴不定,孩子會更容易接收壞情緒,產生巨大的壓力。

◎給予支持:理解焦慮的源頭,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環境,讓年輕人放心尋求支援,親近的人陪伴練習或討論本書收錄的「焦慮生存計劃」也會更有幫助。

◎更有能力面對未來:協助青少年順利銜接成人階段。如果在人生早期階段找到適合的應對技巧和策略,意味着可以處理日常壓力和麪對成年之後的困難。

與焦慮奮鬥的你可以在本書學到:

◎掌控焦慮:「爲什麼我要遭受這種折磨?!」很多人同樣感到恐懼和緊張,你只需多一點理解自己的知覺和想法,就會感覺更有掌控力,以面對新的變動

◎學習放鬆:平靜的身體等於平靜的頭腦,與焦慮對抗只會更焦慮。正念練習有助於釋放壓力,從憂慮和困境中轉移出來,以減緩身體的反應,找到安全感。

◎成功經驗:任何年齡都有可能患有焦慮症。一羣目前已控制症狀的年輕人,在本書分享自己的康復故事,以及他們運用的方法。

【作者簡介】蘇.諾爾斯博士(Sue Knowles)

資深臨牀心理學家。長期與不同環境的年輕人及其照護者打交道,也是英國心理諮商組織「改變思想」的負責人,擔任心理評估、治療、諮詢、培訓和監督的工作。Changing Minds UK資訊可見:www.changingmindsuk.com

除了第一線的臨牀工作之外,蘇也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臨牀心理學博士課程擔任指導教授,並且撰寫關於年輕人情緒管理的書籍,包括《焦慮生存指南:克服挑戰》(The Anxiety Survival Guide)、《我的強烈情緒手冊》(My Intense Emotions Handbook)等。

布麗迪.蓋樂格博士(Bridie Gallagher)

資深臨牀心理學家。早年曾在柬埔寨的兒童發展中心提供臨牀照護,並且負責培訓在低度開發國家工作的心理學家。

目前布麗迪任職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爲兒童、青少年,以及照顧他們的成年人提供專業的治療和協助,包括急性住院和安置中心的青少年。她同時在英國里茲和蘭卡斯特大學臨牀心理學系教授博士課程。

菲比.麥克尤恩(Phoebe McEwen)

親身經歷過焦慮的大學生。

【譯者簡介】許玉意

清華大學中文系學士,曾任出版社主編,負責商管書編輯。現旅居美國,專事翻譯。譯有《父母成長,孩子纔會真正長大!》《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哈佛創意美學課》,合譯有《管理的本質》(獲109年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等書。

《沒事的,我的焦慮怪獸》/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