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兒所互聯網診療服務升級 醫生有了“雲診室”
“在網上就能複診取藥,太方便了,以後就不用費時費力往北京跑了。” 日前,家住山西的何先生第一次體驗互聯網診療,在完成線上繳費後,3天內快遞員將把藥品和發票送到他的家中。
早在今年6月1日,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在微信小程序“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上開通了“線上複診、處方開具、送藥到家”的一站式互聯網診療服務。近日,首兒所在微信小程序的基礎上新增了“京醫通”微信平臺的“遠程視頻複診”功能,將接診科室擴充到21個,設立專門的互聯網醫療中心“雲診室”,完成了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服務渠道、供給和形式的二次“升級”。
何先生的孩子患有川崎病,曾在首兒所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出院後要繼續服藥3個月以上,定期回醫院複查。眼看藥快“見底”了,卻沒有掛上號,何先生心急如焚,直接坐火車來到北京。在初檢護士的提醒下,他打開“京醫通”平臺,不到一分鐘就掛到了當天下午心血管內科“遠程視頻複診”的第1號。
“您好!我想開阿司匹林泡騰片和芪冬顆粒,可以開嗎?”下午13:00,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叢曉輝剛登陸診療系統,就看到有家長上線提問,在瞭解到孩子的恢復情況、查看了住院病歷後,開具了線上處方,並詳細說明了服藥方法。細心的叢曉輝在結束診療前,再一次跟家長確認,“家長,您重複一下兩種藥的用量?”“阿司匹林是一次吃四分之三片,芪冬顆粒是1次1袋,1天3次。”“沒錯,您再覈對一下藥方,要是沒有問題,就可以交費了。”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家長記牢注意事項,是叢曉輝的看診習慣,她認爲“互聯網診療的特點是方便快捷,但對醫生來說,不能圖‘快’,要圖‘穩’,要保證和線下門診一樣的醫療質量,甚至還要更高。”
在診療過程中叢曉輝得知,何先生本人就在醫院,與她只有“一牆之隔”。她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診療“打破”了醫院的圍牆,讓醫生的服務範圍外延,爲更多的患者服務。“比如心律失常、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服藥時間短則幾月、長則幾年,通過互聯網診療就可以實現複診取藥,免除了外省市患者的奔波之苦,減輕了經濟負擔。”
據統計,首兒所互聯網診療開通3個月來,共接診患者1532人次,其中皮膚科、內分泌科、變態反應科、保健科、神經內科的接診量最高,47%的患者完成了取藥環節,每天接診患者從個位數增長到近百人。
門診部主任牟京輝表示,就診人數明顯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互聯網診療的不斷“升級”,包括在“京醫通”平臺上開通“遠程視頻複診”功能,增加了診療渠道,目前“京醫通”掛號人數的佔比已經達到88%;接診專業擴充到21個,每天提供560個號源;在門診樓設立互聯網醫療中心的“雲診室”,共有14個診位,與以往醫生手持平板電腦利用門診間隙完成網上診療相比,專門的診區避免了“上下兩頭看”的情況,可以讓醫生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療差錯,同時也能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二是患者和醫生都在逐漸適應和接受這種新的診療模式,尤其是患者體會到便利後,可能會改變就醫行爲習慣。
“作爲互聯網醫療的技術支撐部門,我們要既滿足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需求,還要勇於探索和應用新技術,並且保障系統的穩定和安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琳琳表示,爲了方便醫生在線接診,引入了互聯網診療專用醫生工作站,並使用43寸曲面顯示屏,可同時展示內外網雙系統,避免了醫生使用兩個終端進行接診的困擾。“目前的互聯網診療剛剛起步,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很大的拓展空間,下一步我們將開發線上開具檢查檢驗申請單和費用支付功能,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實現醫保卡脫卡結算。”(文/池楊 攝/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