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股災】許添財/臺ICT產業將面臨「獲利考驗」 經濟近憂遠慮何解? 

美國財政部長努勤(Steven Mnuchin)。(圖/路透

許添財/臺南市前市長。

德意志銀行統計十月份前四周的全球股市與債市價值蒸發了約5兆美元,一下子削減掉自2017年年初以來所增加15兆美元的三分之一。同期間,臺股加權指數也從10月3日的高點一路下滑了12.65%。另由Rafinitiv對全球超過1700家科技業者的調查,截至10月23日其總市值也蒸發了1.06兆美元,幅度高達9.11%。

儘管有如美財長堅稱這只是「自然修正」,相信這並非熊市的開始;但也有人認爲,值此美國失業率直逼49年新低,就業市場緊俏,經濟成長平穩,但Fed依預定計劃「升息縮表」,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以及諸多國際地緣政治衝突事件層出不窮之際,國際股市連環暴跌,應非事出突然,而是「後金融海嘯」新平庸(mediocre)經濟的終結現象。

金融海嘯後,美國積極進行金融改革,重新穩住金融紀律與秩序;另由Fed不斷施行QE(量化寬鬆)補充流動性方得讓國際FDI(對外直接投資)得以延續;再加上數位科技與智慧商業的投資新動能,締造了自2009年6月開始的歷史上第二長景氣復甦記錄,在2017年更有「金髮女郎經濟」之稱。

獲利將面臨考驗

但這依賴貨幣發行,對外投資,債務驅動商品回銷的經貿發展模式,也造就美國貿易持續逆差低薪化,貧富懸殊,低利率,投機風潮等經濟政治社會不安因素。尤有進者中國崛起與美國的霸權之爭,以亞洲爲首的國際地緣政治衝突與區域裂解已開始危及世界的和平與安定。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復興」與川普的「美國再偉大」直接對撞。不管是白宮的回美國製造,或Fed預防經濟再泡沫化所採的升息縮表,或快或慢都代表30餘年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與中國相應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新面臨歷史鉅變挑戰臺灣以ICT產業領航的「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企業獲利模式也面臨嚴酷考驗。

中短期應對

短中期內,國際市場面臨關稅提高的進口成本上漲與需求下降威脅,以及轉單效應的國際供應鏈重組挑戰。進口國當行「進口替代」供給面改革,或改變需求結構型態,以提高自給自足率,降低進口依賴,改善貿易逆差出口國則力求技術自主,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價值,俾確保企業利潤與貿易盈餘,並發展內需市場,降低出口依賴,維持經濟成長。

三角貿易出口國則力促廠商迴流與國內投資,接收轉單效果,提高直接出口比率,增加就業機會與所得,增進國內消費,或轉移生產基地,確保訂單來源,分散並擴大外銷市場,加速經濟成長。臺灣尤需提高商業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以「價值驅動」減輕「技術驅動」壓力,改善服務業貿易逆差,減輕不斷cost-down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

長期應對

長期上,第四次產業革命,再生能源革命與第六波經濟「50年循環」匯流此際數位化、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正加速改變生產與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傳統資源定義、價值觀念與思維邏輯。不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新冷戰」上重新對壘,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本身的組織運作也面臨革命性變革。臺灣要超脫當前產業、區域與市場發展失衡及人囗的數量減少結構惡化的永續生存困境,亟待利用當前的技術、資本優勢及民主化國際化基礎,配合數位轉型,進行生產力、社會力、文化力大改革。

簡言之,新平庸經濟時代的VUCA特性有增無減。傳統金融資產組合投資模式的獲利性、流動性與安全性今非昔比;提高要素移動性(mobility)強化「成長驅動」,分散國際化佈局組合,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將改變經濟政策與投資決策模式。同時,「網民」經濟加速深化廣化,各種商業策略與模式正從傳統以「商品」爲中心的「物、點、人」順序,變成以「消費者」爲中心的「人物點」新順序,進而改變區域與世界的價值鏈生態系。臺灣潛力足以明智地排除「近憂」,更可深謀「遠慮」地開創光明前景。

熱門文章》►美中爭霸戰的經濟分析►臺股怪現象:當衝賺得比較多►全球性長程大混戰 談臺灣的生存之道

►看更多【許添財】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