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元首打臉自己的證據(賴祥蔚)

位於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呂素麗攝)

雙重標準,反映的其實是偏心。很多人都有雙重標準,但又期待他人不要有雙重標準,尤其是國家元首。偏偏古今中外,不乏國家元首不但有雙重標準,還留下自己打臉自己的鐵證。

嘉義公園至今還留有乾隆打臉自己的證據,看了讓人大感荒謬。乾隆52年、西元1787年,臺灣發生林爽文事變,臺灣知府孫景燧、副將赫生額等多名文武官員身死。乾隆命福康安率軍來臺討伐,最終生擒林爽文,送到北京凌遲處死。

乾隆把平定林爽文事變列爲自己的十大武功之一,爲了嘉賞諸羅縣義民的義舉,所以把諸羅改名嘉義。諸羅的名稱原先來自於平埔族原住民的諸羅山社之名。改名仍然不夠,爲了再表其功,清朝又在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在臺灣爲福康安建了生祠,特地從大陸跨海運來「福康安紀功碑」,碑文還是由乾隆親筆所寫。

福康安的全名是富察福康安,父親是富察傅恆,現代人知道的本來不多,但是因爲被宮廷劇《延禧攻略》當成男主角,重新爆紅一時。

乾隆的碑文明顯打臉自己,見證了他的雙重標準。因爲碑文提起乾隆自己先前嚴禁建立生祠,還說這種行爲最欺世盜名,所以下令把已經建好的生祠都毀去,但這時又幫福康安建立生祠,爲什麼前後矛盾呢?乾隆在碑文中特別強調,像福康安這樣有大功的人,要建立生祠當然可以。

當年才35歲的福康安掛名主將,但朝廷特意安排善戰老手海蘭察擔任參贊大臣,協助年紀小了很多的福康安。海蘭察在《延禧攻略》是富察傅恆的至交好友。

戰役過程中,乾隆回覆福康安奏摺時,多次斥責並提醒他不要因爲下屬不夠逢迎就想排除,也不要偏袒親信,但是福康安依然故我,藉故殺了堅守諸羅有功、卻對福康安不夠巴結的福建水師提督柴大紀。對照來看,乾隆的碑文留下了打臉自己的證據。如果不是乾隆自己在碑文提起,一般人還沒那麼容易知道他的雙重標準。

「福康安紀功碑」目前保存良好,移放在嘉義公園內,被票選爲嘉義的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繼續努力見證歷史。

古代刻石才利於長久留證,現在網路盛行,包括總統在內的政府首長,過往的公開言行都可以輕易在網路上快速找到,因此政府官員當提醒自己避免雙重標準。乾隆是皇帝,雙重標準對於統治的影響較小,只是留下笑柄;反觀在當代民主國家中,如果選民常看到元首雙重標準的證據,難免會衝擊中間選民的支持度,累積多了,誠信與政治前途必受影響,終至下臺。(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