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以管窺史的《斯卡羅》(劉新圓)

《斯卡羅》拍攝現場。(公視提供)

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爲主題的公視《斯卡羅》電視劇,開播即創下公視首播收視最高紀錄,還登上Netflix第1名,也成爲臺灣今年暑假的熱門話題。由於它是政府砸重金打造的史詩級旗艦劇,中央與地方首長紛紛推薦。總統說,這是臺灣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希望用更高的技術和格局來帶動臺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屏東縣長還套用日本用語,說《斯卡羅》是臺灣版的「大河劇」,是臺灣首次和世界的交會,從此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和命運。

然而,國民黨考紀會卻引用作家楊渡在臉書批評原着《傀儡花》的文章,質疑該劇把李仙得英雄化,是對被出賣的臺灣人尊嚴的踐踏;立委高金素梅也強調,不能爲了登上國際舞臺,就不顧史實,編造一套官方史觀。

就歷史資料來看,李仙得確如楊渡所言,是一位賣臺者。因爲從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到引發後來牡丹社事件的過程中,李利用了原住民對他的信賴,幫助日人侵臺。只是,《斯》劇的年代限於1867年,無法「預知」他後來的惡行,就像如果介紹王莽的生平只及於他「謙恭下士時」而不到「篡漢」一樣,會形成詭異的「歷史斷章取義」,真僞難知。何況帝國主義盛行的當年,李仙得願意深入「生番」領域,與斯卡羅頭人卓杞篤談判,達成和平協議,而不是利用船堅炮利逼人就範,也算難能可貴了。

只是,就目前所播的《斯》劇來看,仍有美化李仙得之嫌。據報導,爲了逼真,吳慷仁狂減11公斤,活脫是從清末照片裡走出來的人物;溫貞菱努力曬黑,硬是把自己打造成客家與原住民的混血形象。相形之下,李仙得的外貌反而有些失真。他曾因參加南北戰爭傷了左眼和下齶,習慣戴着眼罩。但電視裡卻是毫髮未傷的樣子,再加上飾演者法比歐是帥氣的法裔男模,穿着合身的襯衫,在其他黑瘦又衣衫襤褸的演員襯托下,簡直高大上得讓人移不開眼。

此外,劇中李一再強調文明,甚至在廈門領事館以要求其助理穿西服、吃洋食,作爲走向文明的「痛苦」過程。相較於原着中,斯卡羅族人歡迎潘文傑迴歸部落、推崇他識文斷字的能力,不免讓人困惑,在編劇心目中,漢文化的定位到底如何?

撇開歷史問題不談,若從戲劇觀點看《斯》劇,它確實是部難得一見的優質好劇。畫質清晰、場面浩大,每一集都可以當一部電影來欣賞。無論自然景觀或古代建築,都儘可能地還原、接近19世紀中的臺灣,在如今處處都是電線、高樓的臺灣,能避開現代建物的畫面,誠屬不易。

也許是爲了戲劇效果,《斯》劇將原着幾筆帶過的族羣衝突及認同問題更爲具體化,也創造了水仔、林阿九、朱一丙3個分別代表平埔、客家及閩南族羣的人物。在無政府管理的「化外之地」,人性的複雜面赤裸裸地呈現。爲了生存,可以欺騙、隱瞞,拋棄道德或尊嚴。雖然殘忍,但也夠真實、深刻。

如果要說《斯》劇表現了什麼「獨特」的臺灣故事,個人認爲,它大膽地呈現人性與族羣的真實面,纔是超越大部分臺劇的地方。尤其卓杞篤爲了保護族人,如何與外來強權談判,化干戈爲玉帛,或許纔是最值得深思之處,因爲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臺灣的國際處境與當時似乎也差不了太多。至於要如何保護自己,自立自強,不輕易上當受騙甚至被出賣,恐怕是另一個更重要的議題了。(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