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習近平重政治輕經濟的風險(何振盛)

示意圖/新華社

儘管外界早有預期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將順利進入第三個任期,其個人威權必定登峰造極,政治局的集體領導也將名存實亡,黯然退場。但在新的領導班子「入常」名單公佈後,讓人訝異的是原本仍具黨內整合象徵的實力派重臣,竟意外落馬,而先前僅爲習身邊的幕僚親信卻扶搖直上,躋身權力核心。此現象顯示,鐵衛部隊拱護的習領導核心將是「一人獨斷乾坤」的高度集權模式,未來5年習意志的充分貫徹,勢成必然。

從中共政治局新常委人事結構不難看出,習第三個任期的施政重心在政治,而非經濟。這種人事安排反映出習在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何以大篇幅談論政治與安全,卻輕輕帶過經濟與改革。據報導,新一屆的中央委員與中紀委系依循嚴格的政治標準而產生,凡是發現具有「兩面派」、拉幫結派、排斥異己、收買人心、自行其是、陽奉陰違、妄議中央等「七個有之」行爲者,一票否決。然而經過層層考覈的結果,卻只有習家軍的成員能夠達標通過,此時「政治正確」等於「效忠領導」的同義詞。

或許正因爲「紅」比「專」更重要,新一屆的財經班底並不被看好。即將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強,雖在經濟發達的省市歷練過省長或書記,但是缺乏統籌全國經濟大政的中央資歷。預定出任常務副總理的丁薛祥,僅有地方幕僚長的經歷,從未主政過一方,卻將分管發展改革與財政。另一位可能出任副總理的何立峰,雖是現任發改委主任,對於財經問題並不陌生,但因分管業務涉及金融、科技及對美貿易談判等複雜工作,較之前任經驗老到且熟稔談判的劉鶴,恐怕仍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當全球疫情趨緩,各國防疫相繼降級解封之際,北京當局依然堅持雷厲風行的「清零政策」,不僅造成人民生活上的不便,也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復甦與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面對此一困局,難怪外資擔憂經驗相對不足的新財經班底,是否有能力迎接挑戰,重振雄風?儘管如此,在習的認知中,中國過往在經濟上全力衝刺,在政治上韜光養晦的美好舊時代,已然遠逝。面對美國結合盟邦全面性的外交、軍事、經貿、科技的霸凌打壓,中國只有在政治上集中意志才能突圍,也只有在政治上突圍,才能長久地、全面地在經濟上解危。

不難想像未來5年習近平面臨的挑戰更大,「重政治、輕經濟」所形成的政經失衡風險就是長期的經濟低度成長,這會減損人民的信賴,也會埋下社會動盪的因子。權力高度集中,隔代接班順序被打亂,多元派系意見被壓抑,黨內製衡機制盡失,就如同在製造政治壓力鍋一般,一旦權力衝突炸開,其衝擊力道不容小覷。猶有甚者,若內部的不滿壓力轉換成對外的軍事冒進主義,和統被武統取代,最該擔心的就是臺灣了。

(作者爲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