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今年全球和戰關鍵的選舉(趙麟)
由於歐洲與中東正有兩場戰爭進行中,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特別受矚目,很多臺灣人也擔心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可能造成美國對臺政策的重大改變。(圖/美聯社)
臺灣大選前「戰爭與和平」的爭論甚囂塵上,今已落幕,卻開啓了全球各國選舉的序幕。2024年全球有60多國舉行選舉,創下歷史新高,已被西方媒體貼上「終極選舉年」( Ultimate election year)的標籤。
雖然選舉只是民主的一環,但是當選者的決策及執行結果卻是驗證民主的果實。選舉結果是符合選民期盼及國家利益的「善果」還是「苦果」,只有選民自作自受。近年來自由派學者也在懷疑:選舉是少數服從多數,然而若前者必須概括承受後者選出者的劣政結果,無辜受害,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呢?
剛過去的2023年,俄烏戰事與以哈衝突所帶來的傷亡、饑荒與難民潮等,都留下了近代史上醜陋的新篇章。各地人命安全與庶民生計橫遭戕害,始作俑者都是選舉勝利者,受害者卻都是選他們的人。即將選出的全球新領袖們能否「重置蒼生於衽席之上」?且讓我們盤點下列幾個重要國家的大選概況。
美國:拜登與川普的角逐,將是今年最熱門的國際大事,而且熱度將橫跨整年。目前川普略佔上風,其黨內對手已於日前先後退選,形同他將代表共和黨角逐,而且民調也微勝拜登。拜登爲了求勝,內政與外交施政將受選舉綁架,尤其來自共和黨的鷹派勢力。
西方媒體預判,如果川普在大選獲勝,他將提出舊任期政策的升級版。美國將大幅削減對盟國的軍事承諾(包含臺灣在內),在反氣候與反移民等問題的議程上更加走回頭路。現在歐亞若干國家惴惴不安,已經開始預先規畫「川普回鍋」後的因應方案,尤其中國大陸。
英國:在今年歐洲的所有選舉中,英國選舉影響最大。雖然理論上應在今年年底前進行,但首相蘇納克可能延到2025年1月。這次選舉將決定兩大國政方向:一是對外,一是對內。對外英國脫歐後,英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包括與歐盟關係)尚未確定。倫敦會繼續追求「全球英國」品牌,還是讓導致英國脫歐的反移民民族主義者繼續擅場?對內則是如何終止兩年連換3位首相的罕見政治動盪。目前若干民調顯示英人期盼反對黨工黨重新掌權,以便讓英國政治恢復穩定。
烏克蘭:因爲俄烏戰爭爆紅的總統澤倫斯基將競選連任,但鑑於烏戰未決,烏國處於戒嚴狀態,原訂3月底的選舉將被推遲。而澤倫斯基目前在國際與國內的聲望陷於兩極,雖然戰爭初期他被比作邱吉爾,但隨着戰事的膠着,烏國陸續傳出政府官員與軍事將領收賄與貪腐的事實,使得國際間對於澤氏的領導產生懷疑。
其中最大援助國美國對烏的援助也不如前,拜登尤其不希望他的「援烏挺澤」政策,因爲共和黨選民的反對,而變成競選連任的絆腳石。在此複雜的情況下,加上烏人政治傳統上較爲彈性務實,澤氏是否順利連任尚有懸念,若步伍邱吉爾的落選後塵也非無可能。
印度:總理莫迪聲望仍隆,他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將再次獲得勝選。但現有親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派若因其勝選更加狂熱,則會使得國內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間的緊張關係遲早引爆,平添內部的不安。國際方面,美國希望莫迪連任,有助於其印太戰略;而基於相同理由,中國大陸則不抱期望,尤其兩國的邊境衝突時常發生。
除了上述幾國之外,也有兩個國家的選舉與當前兩大戰事息息相關。其中一個將有選舉,但世人已不奢望結果能旋乾轉坤;另一個則是尚未選舉,但越來越多的世人希望該國提前大選,換人做做看。前者是俄國的普丁,後者則是以色列的尼坦雅胡。
2024是中國傳統的龍年,世人飽經紛亂,亟盼「龍鳳呈祥」的太平歲月到來。但是上述各國選舉結果,會給紛亂帶來解方,還是反而「龍爭虎鬥」,又帶來新的紛亂呢?
(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