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急診壅塞 醫療沉痾(沈政男)
除了提升健保預算,也應檢討給付標準,才能改善急診的人力供給。圖爲示意圖,醫院急診室走廊。(王英豪攝)
急診壅塞已是臺灣醫療沉痾,近1個月來雪上加霜,甚至傳出有病人在急診等待就醫,「心跳停止才被注意到」。
急診壅塞有遠因與近因,以近期狀況來說,此波新冠疫情導致單週感染人數達13萬,中重症人數近千,不少民衆對疫情仍感焦慮,一發燒就看急診,當然造成急診負荷增加。還好目前已達高峰,再過1、兩個月此一近因就會改善。
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只有一項數據持續維持兩位數,也就是「等待住院人數」。急診留觀牀位有限,如果住滿,就得利用走道,甚至候診區,讓急診室變成難民營。在醫學中心,隔夜待牀幾乎是常態,少數病患甚至超過48小時才能住院。這些候牀病患讓急診必須負擔住院照顧工作,而如果病情突然惡化,醫療人員更得馳援,造成看診與留觀兩頭燒。
雖然如此,許多民衆仍希望到醫學中心看急診,原因就出在大家欠缺疾病分流概念。爲了掛醫學中心名醫門診,甘願漏夜排隊,當然看急診也要選最大間的才放心。臺灣地小人稠,各大城市都有不到半小時車程的醫學中心,而醫學中心也有營運壓力,使得分級醫療在臺灣成效不彰。在醫學中心待牀的病人,不少都可以轉往社區醫院住院,但病患與家屬就是寧願留下來待牀。
老年病患使用急診的比例高於全人口,而隨着人口老化,急診壅塞只會愈來愈嚴重。老年病患常合併失智失能,送來急診以後,如果找不到照顧人力,或者在病房出現譫妄等併發症,都會讓醫院牀位更難流通。
有人以爲護理人力不足是急診壅塞的原因,並貼出「一個晚上需同時救治多名急重症病患」的忙碌照片爲證,然而急診壅塞跟交通雍塞一樣,尖峰與離峰時刻差異甚大,不可能整天都以尖峰狀況部署醫療人力。急診壅塞的原因之一,不就是不少民衆以輕症就醫嗎?
急診壅塞跟交通雍塞一樣,要徹底改善就必須投入更多基礎建設,比如醫學中心若能把佔牀率壓低,保留一些空牀供急診使用,便能減少待牀時數;因應急診尖峰離峰需求差異,若能有預備人力,隨時支援,也能適時救急。
不少送到急診的老年病患都有長照需求,送來住院就能紓解照顧壓力,這時需要醫療與長照密切整合,但在臺灣仍明顯不足;要減少老年病患送往急診,可發展在宅醫療與居家護理,及早發現異常,在家就處理妥當。
醫界長期呼籲,應提高醫療花費的GDP佔比,其實更嚴重的問題是醫療價值並未有效反映在醫療價格。以急診來說,同樣病況,急診的醫療成本明顯較大,就好像在路邊修車的成本高於在修車廠內;除了提升健保預算,也應以經濟學原理檢討給付標準,才能改善急診的人力供給。
(作者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