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APEC拜習會看美中關係趨勢(洪奇昌)

美國白宮10月31日證實,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15日~17日,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期間舉行會晤。圖/美聯社

「拜習會」可望成局,美中兩國元首預期將於11月15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期間進行場邊會談。至於拜習會的預期成果如何,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月初答覆媒體時就已表達對拜習進行「一場建設性對話」的期待。然而,要更清楚認識美中關係的發展趨勢,就要從美中關係基本格局,雙方的階段意圖與目的來觀察,並從中思考臺灣的定位與行動。

首先,從美中戰略競爭格局觀之。「競爭、合作、對抗」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中關係的主旋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於10月24日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專文:「美國力量的來源─變動社會中的外交政策 」,強調美國所面對的是一個「相互依存時代的競爭」。

蘇利文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世界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我們尋求一種自由、開放、繁榮和安全的國際秩序,一種保護美國及其盟友利益並提供全球公共利益的秩序。但我們並不期望出現像蘇聯解體那樣的劇烈變動。競爭將會有起有落─美國會獲益,但中國也會。」

我們應認識到,當前的美中競爭,在時空條件上並非美蘇冷戰時期那種涇渭分明的兩極體系。今日的美國和中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是無法迴避的事實。美國會繼續維持和中國的實質貿易與投資,但又因爲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這樣的經貿關係變得更爲複雜。

第二,拜習會更關注的是控制風險。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示:「華府設法確保不讓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間的激烈競爭,以及雙方在貿易、臺海和南海等議題方面的歧見演變成衝突。」我們注意到,美方並不避諱與中國之間的狀態是「激烈競爭」,那麼此次拜習會所追求的目標,或許更接近避免雙方的激烈競爭擴大爲衝突。

畢竟,中國在國際事務的角色,是一個事實。從伊朗核爭議、朝核問題到年初促成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復交,中國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力是顯著的。與此同時,近年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讓中國的影響力在帶路國家中佔有較高的主導性也是事實。

由此觀之,競爭對手的行動並非與美國利益全不相容。蘇利文在《外交事務》投書也承認,「雙方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美國當然有意願與中國在區域安全議題合作,利用中國對伊朗和中東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協助遏止區域衝突擴大。能夠因爲中國而得到緩和的機會,美方也無意破壞這些成果。

綜上文所述,我們或可將美國的對中政策更精準地描述爲「去風險」和「多元化」,而不是「脫鉤」。即便拜習會可能是「一場艱難但重要的對話」,但誠如蘇利文所坦承,「這場競爭確實是全球性的,但不是零和的」。競爭雖是美中關係新常態,但雙方仍會就合作的議題合作,即便不排除對抗的可能,但找到控制風險的機制,也是雙方的共同期待。

那麼從美中關係發展趨勢來思考兩岸關係走向,美中之間能就特定議題尋找局部性緩和的機會,兩岸之間同樣有着爲了維繫區域穩定以及謀求各自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利益。基於兩岸共同利益的目標,創造或尋找一些議題,開啓對話與交流是必要的。

回顧戰後兩岸交流的歷史,基於人道、人民往來、乃至於相互依存的經貿關係,控制風險是一個考量,但促進相互理解和扭轉敵意螺旋同樣重要。我們期待兩岸政治領袖能展現更多的智慧與善意,在既有政治基礎上,就可操作的議題開啓對話交流。

(作者爲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