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共徵兵新制的目標(洪奇昌)

圖爲共軍兩棲重型合成旅「越海奪島」聯合登陸演練。(翻攝自央視軍事)

臺灣社會對於中國新修訂發佈、並於本月1日正式生效的《徵兵工作條例》,引發了相當程度的推測與聯想。由於此條例內容強調着重招募理工背景大專院校學生入伍,放寬大專院校可從所在地選拔學生入伍,甚至允許退役軍人、尤其是海空軍及火箭部隊等科技兵種再次正式入伍。這些內容引發外界高度聯想,認爲修訂的《條例》反映中國正爲臺海全面衝突做準備。

從時間和空間的宏觀角度觀之,中國調整徵兵規範當然存在對臺動武準備的意圖,但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及東亞地緣政治緊張的格局下,北京在面對區域安全環境挑戰下,對其軍事人力配置進行必要的檢視、盤點和提升。

一、提升動員:後勤與官兵素質是中國軍改以來長期強調的重點目標。2016年初中共推動軍改,在第一階段中央軍委內部改革階段即成立國防動員部,同年9月再成立了直屬於中央軍委的聯勤保障部隊,足見中共在軍隊改革過程中,已體認到軍事人力、物力、資源統整與投送在戰爭期間的重要性。而爲了建設具備在高科技現代化戰爭下進行聯合作戰的軍隊,官兵的需求條件也從過去低學歷的農村子弟,提高到以理工背景的大專院校爲目標。

在過去幾年間,爲了確保軍隊動員能力、後勤物力及人才條件到位,中共已陸續發佈相關法規條文賦予依據,例如2020年1月確定「兩徵兩退」機制,將徵兵與退役次數從一年一次,調整爲上下學期一年各兩次,配合各級學制以徵召更多的大專院校學生。同年6月發佈《關於調整預備役部隊領導體制的決定》,確定預備役由中央軍委統一領導強化指揮決策,同時進一步完善後備的軍兵種比例;同年初疫情爆發,中國軍隊投入武漢及全國地方抗疫期間,更使軍隊的醫療和物資投送能量成爲軍事之外的另一審視焦點。

二、俄烏戰爭的戰況發展,警惕中國重新審視既有的軍事配置是否有需要精進之處。在速戰速決的情境中,戰略、武器科技、官兵素質和訓練等是決定戰事成敗走向的關鍵。然而一旦戰況僵持,成爲曠日廢時的持久戰,後勤補給和動員能量就成爲支撐戰力的重點。

2022年初俄羅斯在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後不斷出現後勤缺失,導致同年9月負責後勤的國防副部長布加柯夫遭撤換;而普丁也立即發佈緊急動員令,但各地區卻出現既有後備人員的資料過舊、紙本動員令無法送抵被動員者,以及執行過程混亂等狀況,普丁也因此於2023年4月發佈新的動員法令,改以電子徵召令動員後備人員,且政府其他部門及大專院校日後須提供被動員者個人資料。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無法速戰速決,以及在持久戰過程中暴露出的動員及後勤等問題,皆成爲中共軍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警惕,「國家出兵務必確保能速戰速決」,倘若無法達成,則必須確保在持久的境外作戰中具備足夠的動員與後勤能力。

俄烏戰爭除了成爲中國的借鏡外,亦提醒美國與亞太周邊國家務實審視既有的軍事合作內容。近期美國除了與臺灣強化安全合作外,已與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盟友陸續深化既有軍事同盟的內容。菲律賓於今年2月正式允許美軍使用4個新的菲國基地,4月雙方舉辦史上最大規模的美菲「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演,本月3日雙方共同發表《防衛共同準則》(Bilateral Defence Guidelines)。東北亞的日本去年12月公佈軍備擴充計劃,預計於2027年國防開支將增加1倍。甚至在今年1月美日安全合作擴展到太空,並建立海陸機動部隊。韓國去年11月整合太空作戰部隊,美國太空軍在韓國成立司令部,韓國總統尹錫悅更於今年4月底與拜登達成共識,允許美方在韓國派駐核子潛艦,以嚇阻北韓。 由上可知,重新審視自我軍事發展及與盟邦間軍事相關合作內容的國家,不只是中國,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當前亦積極全盤評估既有軍力建設、訓練及合作的內容。尤其是韓國,面對陸疆接壤的北韓,即便有美國安全同盟,迄今韓國仍貫徹「減免役期條件嚴苛的全民徵兵制」,即是反映後備訓練與動員是國家展現嚇阻最重要的方式。

綜上而論,中共近期新修訂的《徵兵工作條例》及規範其目的並不僅是爲了對臺用兵,更有其中程建軍的目標。但從建軍備戰的角度觀之,面對轉趨「務實謹慎建軍備戰的人民解放軍」,臺灣處於潛在衝突的第一線,必須更加強化後備能量加以因應。

後備動員不但是戰時維繫抵抗能量的關鍵,更是平時展現嚇阻的手段。因此,蔡總統將義務役從4個月延長至1年的兵役改革,雖是困難的決策,卻是必要而合理的決定。隨着我兵役改革政策將於2024年生效,臺灣防衛的能力可望進一步強化嚇阻能量,以確保臺海周邊的和平與穩定。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