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地緣政治看中歐關係(劉必榮)

12月7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到中國參加中歐峰會的歐盟領導人米歇爾和範德賴恩。(圖/新華社)

12月7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到中國參加中歐峰會的歐盟領導人米歇爾和範德賴恩。這是中國與歐盟領導人的第24次會晤,也是4年來雙方首度線下會議,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週年。中國說希望經由峰會爲中歐關係發展「指方向、畫藍圖、提信心、增動力」。可是細看中歐關係的底蘊,卻發現在漂亮的詞藻背後總有着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與隔閡,原因就出在地緣政治。

中國的歐洲戰略是要聯合歐洲打造一個多極的國際秩序。習近平在會見歐盟領袖時表示,「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這個藍圖非常宏偉,可惜歐洲關心的不是高大上的國際格局,而是近在咫尺的俄國威脅。偏偏中俄關系又如此密切,這讓歐洲的關切一直無法與中國對接。

研究戰後歐洲的著名歷史學家東尼賈德就曾一針見血指出,推動戰後歐洲秩序的,不是前瞻的規畫少,更多的是不安全與焦慮。可惜中國對此無法感同身受。

對歐洲而言,中國是夥伴,是競爭者,也是體系上的敵對者。由這次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擔心電話會被中國竊聽,而提前一天返回歐洲可看出,中歐仍須努力重建互信。

美國研究中歐關係的學者提出幾點大陸在對歐關係上的失誤:第一是低估俄烏戰爭對歐洲造成的衝擊;第二是過度高估自己對歐盟不同機構的影響力,想分化個別歐洲國家與歐盟的關係;第三是沒有認真處理和歐洲的經貿問題;第四是輕忽了歐洲對中國聯合全球南方對抗西方的在意程度;最後是誤以爲可以把歐洲從美國陣營拉過來,聯歐制美。

很多學者都指出,就算歐洲想走自己的路,歐洲和美國的關係也絕對比歐洲和中國的關係要親。中國要想聯歐制美是不可能的。歐盟也很在意,中國總是從中美對抗的角度去思考中歐關係,而從沒認真考慮過歐盟的利益。

另外,歐洲內部是有分裂沒錯,這次米歇爾急着趕回歐洲處理匈牙利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一事,就可窺見一斑。但中國想要玩傳統權力政治的遊戲,在歐洲國家間搞分化,可能又高估了自己的能耐。義大利在中歐峰會前夕正式告知大陸要退出一帶一路,歸隊歐盟,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北京在對歐外交上,許多假設與作法都必須修正。

可是中國在俄烏戰爭與對俄關係上又不可能馬上改變,所以只能從改善歐盟另一關心的議題貿易赤字上着手。歐盟對中貿易逆差已達4000億歐元,僅過去2年就翻了1倍。尤其現在中國電動車在政府補貼下幾乎淹沒了全球市場,更讓歐盟對中國的補貼展開調查。中國能認真解決中歐貿易失衡的問題嗎?

習近平在中歐峰會上說,中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願將歐盟作爲經貿合作的關鍵夥伴、科技合作的優先夥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夥伴。這些開放能否落實,能否符合歐盟需要,將影響日後中歐關係的發展。

(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