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地理】中國新疆石窟、中國八個著名石窟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石窟星火暖心,衆佛悲憫渡人。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這石窟的誕生。它是弘揚佛法的場所,佛教信徒的精神家園。

石窟藝術源於印度,興於中國。在歷史長河中,與中華文化藝術相融合,達到了世界石窟藝術的巔峰,一尊尊造型和風格不一的石窟佛像,精彩絕倫,美輪美奐,歷經滄桑和磨難,愈發顯得莊嚴、深沉。

原來除了著名的四大石窟(大同雲崗、洛陽龍門、甘肅敦煌、天水麥積山),國內竟然還藏有這麼多美麗而壯觀的石窟,一起來看看我國最美的石窟大全,有空一一走遍這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石窟瑰寶。

1.克孜爾千佛洞

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羣,石窟壁畫最早開始於公元三世紀,距敦煌壁畫還要早三百年。這座千佛洞已編號的有236個窟,目前窟形尚完整的有135個窟,被譽爲“藝術寶庫”,素以優美的壁畫著稱,是龜茲石窟的代表。

2.庫木吐喇石窟

位於新疆庫車縣,分南北二區,現存編號洞窟有112個,石窟窟形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爲主。在龜茲石窟羣中,庫木吐喇石窟保存回鶻 壁畫最多,內容也最爲豐富。漢文、回鶻文以及用婆羅謎字母書寫的回鶻語合璧的供養人榜題,這是十分罕見的珍貴資料。

3.森木塞姆石窟

位於新疆庫車縣,洞窟分佈在馬蹄形的山谷裡,按地理位置可分爲東、南、西、北、中五個區,現有編號洞窟57個。

4.克孜爾尕哈石窟

位於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龜茲國都城最近的一處石窟寺,屬於國家寺院,是龜茲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盛期的石窟壁畫展示了“曲鐵盤絲”畫法,色彩鮮明華麗,人物姿態自然,服飾華美多樣。

5.阿艾石窟

位於新疆庫車縣北部約70公里處的克孜里亞大峽谷內,阿艾石窟是典型的漢風洞窟,石窟的壁畫樣式、繪畫風格、繪畫技法等都是來源於敦煌。

6.七個星石窟

位於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七個星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寺院殘存大小建築93處,洞窟殘存11窟。洞窟的形制大致與克孜爾一期洞窟相似,壁畫比較精美,佛像造型豐滿和祥,具有犍陀羅和中原的風格。

7.吐峪溝千佛洞

位於新疆吐魯番市吐峪溝,吐峪溝千佛洞開鑿於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是新疆有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吐峪溝千佛洞是吐魯番地區建窟較早、保存早期壁畫較多的石窟。

8.柏孜克里克石窟

位於新疆吐魯番市,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9.北庭西大寺石龕

位於新疆吉木薩爾縣,西大寺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是北庭故城的附屬建築之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由回鶻人建造的王家寺院。殿窟內殘存有佛像和壁畫,爲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築技術等提供了極爲珍貴的實物資料。

10.三仙洞石窟

位於新疆喀什市伯什克里木河北岸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於東漢末期,是目前所知我國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一處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區僅存的一處佛教遺蹟,異常珍貴。維吾爾人稱其爲“玉舒布爾杭”,即3個佛教洞窟之意。

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在與中華文化藝術相融合,達到了世界石窟藝術的巔峰,如今還成爲了獨特的旅遊景點,中國著名的八個石窟分別是: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麥積山石窟,炳[bǐng]靈寺石窟,須彌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最有名的中國石窟之一,被譽爲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爲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爲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衆多。

敦煌石窟大多數洞窟的壁畫中幾乎都有舞蹈形象,堪稱舞蹈藝術的博物館,保存了無數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代表了各時代舞蹈發展的面貌及其發展歷程。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大同雲岡石窟,始建於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

因爲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註來源轉載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爲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爲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

雲岡石窟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爲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是歷史上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造像多爲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爲“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爲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

龍門石窟造像多爲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另有孝文帝爲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爲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爲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2860餘品,有古碑林之稱。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龍門雙璧(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宋真宗《龍門銘碑》),是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現爲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爲主,現存造像5萬餘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199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繼敦煌之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的世界文化遺產。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在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周圍山奇林鬱,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

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爲中國著名的石窟羣之一。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爲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羣分爲東、西崖兩個部分。

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爲精美。西崖聚集着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地處秦嶺餘脈,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爲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炳靈寺石窟,位於蘭州西南80公里處,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反映了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人民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炳靈寺石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巖壁上的坐佛,這座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充分顯示了北魏藝術工匠的高超技巧。

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石窟位於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內有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龕。龕內倚坐佛像高達20.6米,是現存可數的唐代大佛像之一。

武威天梯山石窟,距今約有1600年曆史,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被喻爲“石窟鼻祖”。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