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撼人心魄

敦煌石窟,這顆鑲嵌於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以其非凡的姿容,傲然躋身世界四大石窟之列,別名莫高窟、千佛洞,靜臥於敦煌東南二十五公里外,鳴沙山東麓的峻峭崖壁之上,彷彿是歷史長河中一位靜默的守望者。其輝煌始於十六國前秦的悠悠歲月,歷經北朝風雨、隋唐盛世、五代更迭、西夏餘暉、元朝遺韻,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在這裡匯聚成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將建築之宏偉、彩塑之靈動、壁畫之斑斕,巧妙地融爲一體,構築起一座無與倫比的佛教藝術殿堂。七百三十五窟,猶如七百三十五個夢迴千年的窗口,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每一筆都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絢爛的文化;兩千四百一十五尊泥質彩塑,栩栩如生,靜默訴說着多民族文化的和諧共生,這裡是世界之最,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內容之豐富,無不令人歎爲觀止。

130窟大佛 唐代而藏經洞的意外發現,更是爲這座寶庫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與價值,五萬餘件古代文物重見天日,催生了敦煌學這一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讓世人得以窺見古代文明的輝煌一角。1961年,敦煌石窟被莊嚴地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首,1987年,更是榮耀加冕,成爲世界文化遺產,其地位之尊崇,可見一斑。然而,對於許多旅人而言,親手捕捉這份美,卻似鏡花水月,遙不可及。但幸有吳健先生,現任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他以鏡頭爲筆,近四十年的執着與熱愛,如同一位忠誠的記錄者,將敦煌石窟的每一個細節,都細膩入微地鐫刻在了光影之中。他的攝影作品,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敦煌藝術跨越時空傳播的橋樑,爲世人呈現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讓敦煌之美,得以更加廣泛而深遠地流傳。

45窟內景 唐代

45窟內景 唐代

45窟阿難 唐代

45窟迦葉 唐代

45窟菩薩 唐代

45窟菩薩 唐代

196窟菩薩 唐代

159窟菩薩 唐代

384窟供養菩薩 唐代

27窟供養菩薩 唐代

46窟天王 唐代

46窟天王 唐代

46窟地神 唐代

46窟舍利佛 唐代

328窟內景 唐代

328窟佛 唐代

328窟菩薩與弟子 唐代

328窟菩薩 唐代

328窟菩薩 唐代

328窟供養菩薩 唐代

328窟供養菩薩 唐代

328窟供養菩薩 唐代

320窟菩薩 唐代

205窟內景 唐代

205窟菩薩 唐代

419窟內景 隋代

420窟菩薩 隋代

435窟力士 北魏

432窟內景 西魏

285窟禪僧像 西魏

259窟佛 北魏

275窟交腳彌勒 北涼

275窟交腳彌勒 北涼

16窟內景 西夏重修

217窟內景 唐代

320窟內景 唐代

445窟內景 唐代

303窟內景 隋代

427窟內景 隋代

305窟內景 隋代

428窟內景 北周

288窟內景 西魏

288窟內景 西魏

260窟內景 北魏

259窟內景 北魏早期

55窟天王 宋代

55窟金剛力士 宋代

17窟高僧像 唐代

敦煌遠景

敦煌遠景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