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李國鼎對這事特別急──臺積電崛起的秘密(二)

新竹科學園區初時還是一片荒土。(黃玉淇攝)

1986年7月,張忠謀回臺剛接任工研院院長那天,前任院長方賢齊交給他一頁A4紙,上面條列急辦事項的清單,項目第一件事,就是要趕緊爲美國回來新竹科學園區創業的3家IC半導體公司團隊籌建晶圓製造工廠。這3家華裔創業者來自IBM、HP、Intel幾家跨國企業,他們的專長領域都與半導體相關,當初在李國鼎發展高科技政府高層號召鼓勵下,放棄美國大公司的優渥待遇,回到本島剛成立不久的新竹科學園區創業。

當時的科學園區環境資源十分貧乏,除了研發環境、辦公室,以及政府的獎勵政策以外,人才、廠房、創投資金等高科技廠商必要的條件都付之闕如,如果政府不能幫他們解決生產工廠問題,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工廠,就沒有晶片可生產出來,最終新竹科學園區第一批半導體公司就要腰折。一旦半途而廢,傳到海外華裔人才的耳中,恐怕就不會再有優秀專家,願意拋棄高薪回來創業了;那麼,剛成立沒多久,本來要作爲臺灣高科技研發中心的「新竹科學園區」,就會成了空中樓閣,轉型不成,它就會是國內另一個傳統工業區罷了。哪能創造我們今日看到的,全臺灣新竹、竹南、臺中、臺南、路竹這些蓬勃發展的科學園區,一年替舉國家創造5、6兆億產值的實際成果呢。

如此,李國鼎、孫運璇擘畫多年的心血將成爲空中樓閣,幻影一場,這是何等令人扼腕的事。他們兩位政府最高財經科技領導人,尤其是擔任過財經兩部部長經歷,又被蔣經國總統賦予「行政院應用技術發展小組召集人」的李國鼎更是念茲在茲,焦急的不得了,得趕快要幫新竹科學園區這3家新創半導體公司,解決當急之務──成立晶圓半導體制造工廠不可。這是當時張忠謀接任工研院院長第一個月面臨的情景。

因此,當方賢齊把那張急辦事項紙張交給張忠謀時,特別叮嚀Morris:K.T(李國鼎的英文名字簡稱)對這件事特別急,應該幾天內就會來找你談。果不其然,接任院長不到幾天,就接到KT的電話,要他隔週一到行政院參加K.T主持的會議,討論如何爲這3家半導體新創公司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事實上,當時的選項之一,就是幫3家各成立一家晶圓廠。可是政府沒那麼多預算,後來就接受張忠謀的建議,傾向於創立一家有晶圓製造能力的半導體公司,由它幫3家半導體公司生產。

張忠謀向筆者表示,這3家半導體公司其實當初都是規畫做非邏輯IC的晶片,他卻規畫導向邏輯IC的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的製造。政府高層只要因應3家公司要求,早日成立晶圓製造工廠;至於製程技術方向,充分信任Morris操盤,由他自行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剛成立時的臺積電技術來源,主要是工研院電子所的6吋晶圓廠,其次是飛利浦部分技術轉讓。那時候晶圓製造主流技術是聯電的3-5微米制程,主要產品是消費IC領域;反而臺積電的1.5微米制程比較是曲高和寡,每月兩萬片產能鑑於國內IC設計公司只有30家,且多屬小型月需產能幾百片,根本消化不了,急需拓展海外市場。這也是TSMC剛成立時前幾任總經理,都是張忠謀從他熟悉的美國半導體產業找老外來擔任的背景。

1988年英代爾CEO安迪.葛洛夫來臺,張忠謀力邀他到新竹科學園區工廠參觀,希望能取得當時是全球炙手可熱個人電腦微處理器晶片的製造龍頭,這家Wintel聯盟大廠的訂單。皇天不負苦心人,隔了一年,通過該公司派來專家小組的兩百項工作問題的所有認證後,終於獲得來自英代爾第一張訂單,馬上把產能填滿,展開臺積電開廠以來新的一頁。

這就是當年無心插柳,卻茂盛開花,最後成爲一棵龐然大樹,樹蔭護住了臺灣這個科技之島的由來。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臺積電爲什麼神?:揭露臺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秘密》,作者:王百祿,時報出版。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