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 王忠民、周延禮、董克用等重磅發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近日,養老金融50人論壇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成果發佈會,主題爲“努力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會上同步發佈了《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23》(下稱《發展報告》)和《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23》(下稱《調查報告》)。

《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末,我國養老金資產積累規模14.5萬億元,佔GDP比例爲12%;預計2030年中國養老金積累規模將達到約30萬億元,佔同期GDP比例將接近20%。不過這一佔比與OECD國家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據悉,2022年末,OECD國家養老金資產佔GDP比例平均在80%附近。

《調查報告》指出,就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而言,無論是城鎮職工參保者還是城鄉居民參保者,均有相當大一部分羣體有較高的預期。其中,近四成(39.62%)城鎮職工認爲每月養老金達退休前工資41-60%可達預期,30.2%的預期達到退休前工資的60%以上。高於當前40%左右的實際替代水平。此外,調查對象對於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待遇預期水平的平均值爲2223元/月,也遠遠高於2022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平均待遇水平(約爲205元/月)。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表示,與發達國家主要強調養老金金融不同,我們國家是未富先老或者說漸富已老,因此中國的養老金融概念除了養老金金融之外,還包括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

養老金金融的核心是完善養老金體系結構,並提高基金的投資效率。要在理順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繼續優化第二支柱的職業養老金,包括我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同時加快推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試點轉常規。除了繼續擴大各個支柱養老金規模之外,還要擴大養老金的投資範圍,進一步分散風險、增加收益來源。同時,進一步培育養老金管理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升養老金的投資回報水平,這也有賴於資本市場的持續完善。

養老服務金融則更加突出全生命週期的理念。一是優化全生命週期養老金融產品的設計,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投資目標、不同投資期限、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羣體的差異化養老金融需求。二是金融行業應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從全生命週期的視角,將工作期的養老金資產積累與退休期的養老服務消費對接,滿足國民的不同階段需求。

養老產業金融的重點是做好養老產業的生態圈建設。未來應該整合養老產業的各方資源,鼓勵養老金融機構與地產、旅遊、教育、文化、康養、醫院等不同業態跨界融合,形成涵蓋老年醫療、老年服務、養老地產、老年文化、老年出行等環節的完整養老產業鏈條。此外,養老產業金融還應當特別注意高齡老人的剛性需求。

養老金融呼喚制度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認爲,養老金融首先是一個精算問題,其次是制度設計問題,最後纔是金融問題。金融是解決流動性匹配、期限匹配、信用轉換的,如果精算問題不解決,不進行長週期的考慮,既解決不了資金的來源問題,也解決不了管理投資的問題。制度設計也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可持續性纔會得到保障。最後纔是家庭部門的財富管理、預期引導、終身財務安全等問題。

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表示,養老金融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仍然有待完善。養老金融具有混業經營的特點,涉及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乃至養老產業等多主體,監管主體不僅包括證監會、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還涉及人社部、民政部等多主管部門,容易形成“多頭監管、監管真空”的問題。應當建立一個全面、協調的監管體系,明確監管機構的職責和合作機制,以確保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爲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風險管理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導。此外,加強市場監督和消費者保護機制,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和參與者的信心,也是推動養老金融健康發展的一大關鍵。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直言,考慮到部分人羣在某一時點可能會出現可支配收入覆蓋消費和房貸之後沒有12000元結餘的可能性,建議允許投資者從其他渠道獲得現金流,例如低息貸款,以保障個人養老金賬戶繳存的連續性和有效性。還可以考慮允許投資者從個人養老金賬戶借錢,到期後還本付息,創設更爲靈活的制度執行空間。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鬍曉義則建議搭建年金的轉移平臺,原因是一部分人就業崗位轉換以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隨同轉移接續比較困難。在他看來,可以借鑑人才流動中心的方式設立起公共或者政府指導下的市場化年金託管中心,來保護和延展流動就業人員的職業性年金權益,對其中轉爲靈活就業人員的羣體,甚至可以考慮轉到個人養老金當中去,也就是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

科技賦能養老大有可爲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主任金淑英表示,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業務具有三大顯著優勢,分別是老年客戶的數量優勢、覆蓋全國網點渠道的優勢和貼近中老年市場認知的優勢。銀行業也已經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渠道創新,在產品的供給、服務優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深度實踐,較好滿足了社會公衆的養老金融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踐行了社會責任。

展望未來,金淑英就商業銀行如何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分享了三點建議與思考。一是以多樣化、定製化、生態化爲導向,優化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充分開發與養老需求相適應的配套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金融對實體產業和養老事業的全週期支持。二是借鑑技術力量,推動金融科技應用於養老金融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金融科技是實現我國養老金融事業提質升級的一個關鍵所在,銀行業需要充分融合科技與金融,支撐養老金融產品的研發、風險控制以及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三是開展多方合作,逐步建立統籌養老金融的發展機制,推動銀行、保險、基金、券商、信託等相關行業深度合作,構建完善的養老金融生態,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也強調了金融科技對養老金融的助推作用。他指出,當前,科技賦能、數字化、智能化是全球大勢所趨,養老行業也已形成了“養老科技”的概念和創新體系,主要分爲四個維度。

一是健康科技維度,現在從藥廠到全球的健康險公司都在強調健康管理,即前瞻式管理個人的健康水平,而不是事後的賠付,其科技賦能空間非常大。二是保險科技維度,要開發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例如更聚焦老年羣體高發、慢性病的重疾險,需要大數據和更好的模型。三是財富科技維度,在老年人的財富管理領域,從數據驅動的投資組合、量化風控再到智能投顧等方面,各種各樣的數字化產品正在涌現。四是地產科技維度,養老地產在數字化層面,有大幅降本增效的空間,例如泰康的養老社區就不斷探索用數字化方法降本增效、提高客戶的體驗,未來社區養老、家庭養老也需要大量的數字化方法。而最近大火的大模型在康復、醫療、教育、金融投資等領域都有着降本增效的巨大潛力,這幾個行業和養老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構建養老金融的產業生態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吳玉韶認爲,養老和金融需要相互走近,需要加強相互的認知,共同構建養老金融的產業生態。應對人口老齡化,最關鍵的是需要整合,目前大家考慮的往往是單一的產品和服務,銀行考慮銀行的,保險考慮保險的,各自爲政,沒有形成金融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整合性政策和實踐體系。同時,養老領域也要改變,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許多養老資產不能資本化,例如我國養老院大部分不是企業註冊,很難貸款。

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表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匯聚包括政府監管、行業機構、專家學者、輿論媒體和廣大投資者等各方力量,同心協力、同道同行。一是共同完善養老金制度建設,及時總結評估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試點成效,研究進一步提升繳費上限和稅優額度的可能性,推動優化完善個人養老金業務流程,並儘快拓展至全國範圍。二是共同推動投顧業務發展,研究推動個人養老金投顧業務規則,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稟賦優勢,通過投顧服務,提供一站式、定製化的養老金融服務。三是共同深化養老金融教育,幫助投資者樹立儘早規劃資產配置,長期投資等科學的養老金投資理念。

還有專家認爲養老金投資標的有待擴容。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指出,對個人養老金而言,保險資管產品,特別是債權投資計劃,應該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投資工具。希望基本養老金、養老理財、養老目標基金可以考慮將其納入投資範圍,或加大投資力度,其良好的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限,有利於提高個人養老金投資組合的科學合理性,以促進投資組合和投資收益的持續穩定,增強產品資產的保值增值和養老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