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看保險: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全國推廣,農業、養老、健康等民生話題引發熱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北京報道
2024年全國兩會已經閉幕。在今年的兩會中,有哪些與保險相關的熱點議題呢?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6次提及保險,涉及農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重點領域。作爲“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在構築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政府工作報告之外,記者注意到,亦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在提案中談及保險相關話題,內容除養老保險、醫療與健康保險、農業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外,亦涉及保險資金優化、車險市場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等多個熱門方向。
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
農業生產密切依存於自然條件,是被公認的抵禦風險能力較差的“弱質產業”。作爲市場化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農業保險可以有效分散生產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強化防災防損能力。
當前,我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發展已駛入“快車道”。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農業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30億元,同比增長17.28%,保險金額達49828億元。
高速發展同時,我國農業保險仍存在需求側與供給側錯配問題。需求側,衆多小農戶的生產規模小且相對分散,使得保險機構在承保、核損、理賠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較高,很難達到規模經濟;供給側,因財政補貼不足和市場導向問題,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
針對農業保險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包頭稀土研究院磁材研究所副所長閆宏偉建議,研究設立農牧業新品種首種、首養保險進一步發揮出種業保險對於種業發展的保障作用,有效降低新品種推廣風險,更好助力種業研發。
全國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長鄭思敏建議,加大農業政策支持,優化智能供應鏈建設和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傳統農產品外,隨着水產消費持續增長,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水產品國。但同時,漁業保險市場仍存在信息不對稱、出險原因界定難、損失評估難、賠付率高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一是在水產養殖大省選取先進養殖模式作爲水產養殖保險發展試點,中央財政進行直接補貼或以獎代補,通過試點不斷探索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險發展模式。二是建議中央財政將全國漁業保險納入保費直接補貼範圍,對漁業再保險進行補貼或提供兜底式再保險服務。
持續完善養老保險三支柱
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任務中提及,將在全國範圍推廣個人養老金制度。雖具體時間仍未公佈,但記者注意到,這是試點運行一年多後,官方首次明確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在全國範圍推廣。
記者查詢中國銀保信官方微信公衆號發現,保險方面,目前有21家保險公司推出的40款個人養老金產品在售,主要包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萬能險、分紅險等。
值得注意的是,從試點結果看,個人養老金髮展仍存在開戶人數多、繳費人數少、投資人數更少等困境。有業內學者指出,當下,不少用戶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認知仍停留在金融產品層面,而非國家戰略與制度層面。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關注到,以90後爲代表的年輕人在參與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繳存和投資時均有所顧慮。周燕芳建議加強個人養老金的宣傳、加大稅收激勵與差異化設計、針對年輕人差異化設計產品,同時優化服務流程,降低個人養老金的選擇門檻。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建議,優化現有個人養老金試點、增強制度彈性、借鑑企業年金模式、以完全市場化的模式設立國家養老金的個人子賬戶。同時,國家可採取措施適當提高收益率並降低投資風險,對於萬一出現長期投資的虧損,由政府免費提供的養老金保險進行託底。
全國人大代表、畢馬威中國顧問李慧瓊則建議,爲優化內地養老金優化配置,建議未來中央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容許內地個人養老金投資於香港強積金基金,建立兩地“養老基金通”。
推動長期護理險可持續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城鎮化率增長,我國家庭結構日益簡化,老年羣體與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的養老需求上升。同時,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齡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對照護機構護工的需求將明顯增加。
此前,原銀保監會曾於2023年3月發佈《關於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轉換業務試點自2023年5月1日起開展,試點期限暫定爲兩年,經營普通型人壽保險的人身險公司均可參與轉換業務試點。
當下,各頭部公司中,中國人壽已在40多個城市開展69個長期護理保險項目,覆蓋3500多萬人;泰康養老自2017年起全面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至2023年中旬,累計參與北京等28座國家試點城市,揚州等18座自行試點城市的承辦服務工作,服務覆蓋近3000萬人。
長期護理險方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吳楠提議,加快推廣全國長護險服務、創新長護險保障模式、優化精算管理基金籌資和支付,同時,加強照護服務隊伍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可持續性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漢民建議,總結各地試點經驗,探索在全國層面形成統一規範的評估標準和專業獨立的評定機制。對於評估標準、評估機構、評估人員分別出臺明確細化的指標體系,加強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認真把好“准入關”。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新基石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穎則建議,儘快建立全覆蓋的長期護理保險,讓更多的失能老人能夠支付護理費用,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幫助老年人享有更加尊嚴和舒適的晚年生活。
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國家藥品集中採購制度,強化醫保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國家醫保局在去年下半年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3年中央財政城鄉居民醫保補助已經達到3840億元,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2018年490元上升到2023年640元,個人繳費標準也合理提高。
當下,我國逐步邁入中度老齡化,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及榮譽顧問容永祺指出,可在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爲職工購買補充醫療保險,減輕職工自付醫療費用。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西省委會副主委、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院長龍國英提出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層次,增強抗疾病風險能力,創新居民醫保繳費機制,切實減輕居民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則建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保局應對惠民保的功能定位及特藥目錄納保規則進行修正和完善,充分發揮惠民保在多層次保障中的功能,保障惠民保可持續發展。
疾病擴容與數據互通亦是熱門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施衛東表示,近年來,焦慮障礙和抑鬱症等常見心理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建議將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納入醫保特殊病種補貼,進一步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進一步指出,隨着社會發展和家庭環境的變化,中小學生焦慮、自傷等心理問題頻發,抑鬱症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广部分省市將心理治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的做法,並將心理狀況評估、心理諮詢項目納入醫保範圍,提高患者就醫的積極性。
數據互通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樑廷波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醫保和衛生健康部門擁有海量質量高、字段多、更新快、覆蓋廣的醫療健康公共數據要素資源,應加強醫保醫療公共數據互通共享。
加強出口信保支持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加強進出口信貸和出口信保支持,優化跨境結算、匯率風險管理等服務,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
2013年以來,我國已先後設立22個自貿區,正在高標準建設海南自貿港。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曙光表示,對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更高要求,金融支持自貿區港建設仍需要進一步加力提效。主要體現在:金融改革還需深化、金融服務還需加強、風控體系還需完善。
對此,宋曙光建議,一是強化金融改革先行先試,二是強化金融科技創新融合,三是強化金融安全保障體系,四是強化金融機構協同發展,深化“政銀保”合作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可持續的自貿區港金融服務體系。
優化保險資金運用
隨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推進,保險資金進行股權投資的交易愈發活躍。資金屬性上,保險資金以其期限長、來源穩的特質與股權投資相匹配,加之近年來國內債券利率低位波動、股市延續低位震盪,股權投資重要性持續凸顯。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證監局局長賈文勤表示,需進一步消除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隱性障礙”,建議研究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指標,並弱化指標對權益投資的約束,適度提高每一區間償付能力充足率所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證監局局長楊宗儒建議,抓緊落實國有保險公司3年長週期考覈機制,落地試點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改革,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和投資規模,探索優化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會計覈算標準,穩步提高保險資金A股流通市值持有佔比。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則建議,鼓勵養老金參與股權投資,在擴大中長期資金來源、提振金融對於科技創新支持的同時,爲養老金融創造更高收益率。
推動車險市場持續創新
2023年,財產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59萬億元,同比增長6.73%。其中,車險依舊是保費收入“主力”,2023年,我國車險保險業務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8673億元,同比增長5.64%,佔財險保費收入總和54.66%;車險承保單件數62997萬件,同比增長6.42%。
從增長曲線看,經歷以“降價、增保、提質”爲階段性目標的綜改後,車險保費增速漸趨平穩,2023年增速達5.64%,與2022年的5.6%基本持平。
車險方面,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建議,車企與險企“總對總”合作推動車險市場產品創新,共享新的車險細分領域,共同儲備核心技術,降低車險保費,提升客戶用車體驗。
建立健全文化保險機制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國內目前尚沒有專門服務於文化產業的保險機構,保險服務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不足。
作爲市場化的制度安排與金融手段,文化保險機制在文化領域的深入運用,特別是藉助保險的風險保障、定價槓桿、保險增信、風險減量等作用,有助於理順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深度參與並推動文化產業市場化、產業化,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能,打通產業融資渠道,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基於此,全國政協委員、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經理、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張志兵建議,一是在廣州試點設立專業文化保險公司,二是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建、混合所有”原則推進公司設立,三是通過立法等形式從政策層面對發展文化保險業務予以充分支持。
張志兵表示,建議通過立法等形式將相關險種列入強制保險範圍,如文物保險、校園體育及職業體育保險、電影完片保險等。此外,建議將相關險種列入政策性保險範圍,由國家財政給予保費補貼或稅收減免等政策,如知識產權保險等。相關險種由設立的專業文化產業保險公司作爲主要試點單位,逐步總結經驗擴大試點險種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