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保障房,已經逐漸失控
深圳929政策後,市場上炸出了一大批剛需和外地投資客,新房哐哐賣,認購量到月底有希望衝到1萬套,二手房成交也連續攀升,兩週錄得量逼近4500套,約等於政策前的兩倍。
然而,熱鬧都是屬於商品房市場的。
這一波行情,保障性住房已經說是幾乎沒有吃到政策的紅利。
01
日前,深圳官方公佈了最新一批13個安居房項目的選房結果:
932套安居房,764戶家庭選購,最終只賣出73套,去化率不到8%,整體銷售慘淡。
其中兩房戶型682套,賣了46套;三房戶型250套,賣了27套。
這一批次安居房,都是之前已經配售過但還沒有賣完的項目,單價在1.8萬-4萬出頭不等,主要分佈在龍崗、龍華和光明這三個區。
除了一些僅剩1套的項目賣完了,大部分去化都不理想。
比如位於光明公明的偉城賢德瑞府,共736套安居房,均價21590元/平,分三次配售,第一次賣了200多套,第二次賣了40多套,第三次只賣了14套,目前還剩下468套。
遙想2022年以前,深圳安居房不管建在哪裡,配套怎麼樣,基本都是搶着買,平均去化率在90%以上。
但最近兩年,安居房這個去化率是肉眼可見的下滑。
2023年全年,深圳共供應安居房5704套,一共賣出3960套,去化率69%。
到了2024年,深圳安居房整體銷售去化率慘遭滑鐵盧,截至9月10日,全市共供應安居房7822套,一共賣出2047套,只有26%的去化率。
早在去年,深圳已經官宣停止建設安居房,目前庫存的安居房還有2萬套左右,在安居房輪候庫中的家庭有18.7萬戶。
安居房從不愁賣到銷售去化嚴重滯緩,最核心的原因是商品房價格降下來了,這一輪深圳房價平均降幅約35%,加上安居房補差價政策,很多項目的性價比還不如商品房。
像上面提到的公明安居房,均價2萬出頭,周邊的商品房打完折後也是2字頭,對比下來已經沒啥價格優勢。
現在能買保障性住房的,基本都可以上車商品房,而且選擇變多了,郊區核心區都有,看菜下
02
深圳樓市調整到現在,政策面越來越寬鬆,該擠的水分已經擠出來了,這時候買房,只要不犯錯,你就跑贏了大多數人。
對於個人來講,如果想要資產升值,最簡單樸素的就是想辦法去買“貴”的,而不是去揪着它的單價。
因爲,單價高它不一定不好,單價太低它一定不好。
最關鍵的是,看你的家庭情況,包括負債、收入、支出、現金流以及能夠承受月供的壓力是多少。
然後,根據自身情況去匹配最適合自己的資產,讓整個資產變得更良性,更有前途,更具保值增值潛力。
自住也好,投資也罷,買房最忌諱的就是“三無”產品:無地鐵、無學區、無產業。
面對買房抉擇時,地鐵、學區、產業這三個要素一定不能忽視。如果能三者兼顧,那是再好不過了。但如果不能全部擁有,至少要滿足其中一個。
三個都不具備的房子,不僅易跌難漲,還會失去房子的基本功能和價值,那就和磚頭沒啥區別了。
我發現很多第一次買房的小白,總是會過於看重房子的新舊和大小,這其實是很不理智的,地段資源、配套都匱乏的話,過幾年想要置換時,會存在流通性差的問題,降價也不一定好賣。
03
深圳常住人口1700多萬人,有很多雜七雜八的房子,包括城中村、小產權、公寓、保障性住房等,可謂是琳琅滿目。
但是商品房卻只有區區200多萬套,而商品房又不可避免的劃分爲三六九等。
某種程度上來說,深圳不缺房子,只是缺少服務於高淨值人羣的好房子。
所以你可以看到,深圳樓市那些好房子,總是被一小撮人換來換去。
包括一些豪宅業主,因爲板塊、小區、樓層、戶型等因素,也存在升級改善需求。
從房產升值的角度,成熟配套片區漲幅往往跑不贏新興發展片區。主要在於,前者處於成熟期,增值預期比較弱;後者處於成長期,未來存在很大的增量價值。
從產業供需的角度,遠郊片區產業薄弱且供應多,核心片區產業強悍且供應少。保障房規劃也是更多的建在郊區。
便宜本身是一種價格上的優勢,但供應多,產業一般,這些片區的房子沒有稀缺性,只有相對中上的居住屬性。如果手握這樣的房子,在當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儘快捨棄,劣質換優質,換成更好的籌碼。
買房和換房作爲普通人的超大額支出,同時又是極其低頻的行爲,絕大部分人都缺乏經驗。而缺乏經驗卻要做如此重大的抉擇,做對了當然皆大歡喜,做錯了很可能會悔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