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迷瘋狂了!「金山蹦火船」開航 萬魚跳躍絢爛如煙火

▲「金山火仔」上萬青鱗魚瞬間躍出海面魚鱗銀光磺火金黃交互輝映,奇幻絢爛如海中煙火。(圖/記者徐文彬攝,以下同)

記者廖明慧/金山報導。圖/記者徐文彬攝在一片漆黑的大海中,漁船上經驗老到的「火長」站在船頭利用硫石點燃耀眼火把,隨着乍現的火光與「碰」的一聲巨響,上萬青鱗魚瞬間躍出海面,魚鱗銀光和磺火金黃交互輝映,奇幻絢爛如海中煙火,這壯觀景象就是金山海岸一年一度的「蹦火仔」。

▲「蹦火仔」天黑後開始作業,在夜晚漆黑一片的大海中,形成最有生命力的自然奇觀。

隨着梅雨結束,天氣漸漸轉熱,一年一度的「金山蹦火仔」也開始囉!每年蹦火漁船作業時間,約從農曆4月後出海至農曆9月中秋或白露結束。「蹦火仔」是一種古老的百年漁法,只在夜間作業,漁民利用磺石 ( 即電石,亦稱電土 ) 加水產生可燃性乙炔氣體,瞬間點燃火炬產生強光伴隨巨大的「蹦」聲響,吸引趨光性極強的青鱗魚躍出海面。從燃起火炬到火光熄滅,過程不超過30秒,雖然時間短暫,但萬魚躍出水面的瞬間,銀光魚鱗和金色磺火相互輝映,交織成絢爛的海中煙火,在夜晚漆黑一片的大海中,形成最有生命力的自然奇觀。

▲船頭是經驗老到的「火長」,肩負着漁獲量與船員生計。

「蹦火仔」依據目前的考究,應是起源於原住民時期,起初是由4到5人搭乘竹筏或木造船,持火把誘捕魚羣。早期金山本稱此漁法爲「桸子船」,現在則爲7到8人一艘船,各司其職。船頭是經驗老到的「火長」,以手電筒探勘漁況,爲了不驚擾魚羣,只能以最微弱的光線搜尋,且船上的燈光必須全滅,一發現有魚羣遊動,馬上吹哨點火,另一組人則看準時機,以手叉網將漁獲撈起。從探勘魚羣、點燃磺火到灑網捕魚,整個過程都是人工作業,需要經驗與技巧並用,然而隨着漁業機械化以及人口外移,這項古老的漁法已漸漸失傳,全臺目前僅剩4艘「蹦火仔」漁船,最年輕的「火長」也超過60歲。所幸漁民憑着刻苦堅毅的精神,不願讓這項百年漁法就此消失,堅持延續蹦火仔作業,希望讓社會大衆看到這份永不放棄的勇氣 ! 新北市政府已於2015年將「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登錄爲新北市文化資產,使這項漁業國寶繼續傳承下去。

▲手叉網裝滿漁獲重達上千斤,需要高超技巧與契合的默契,才能將漁網拉起,整個過程都是人工作業,不仰賴機械設備。

「蹦火仔」捕的是青鱗魚,又稱四點青鱗魚俗名青鱗仔、鰮仔、扁仔,是一種生活在近海的小型魚(水深0~10公尺),體長大約15公分,具有極強的趨光性。「蹦火仔」的火光在水裡能見度大約是10公尺,恰巧是青鱗魚的生活範圍,也因此,每次灑網撈上來的有9成都是此魚。相較於流刺網大小通殺一網打盡的做法,「蹦火仔」因作業區域小,對環境的干擾較低,符合環境保護與永續漁業的理念。

▲船員手上拿的白色石塊,就是蹦火仔中用來點火的磺石,散發濃濃的硫磺味。(圖/記者廖明慧攝)船員正爲夜晚出航準備磺石,磺石成本不低,一桶要價近8千元,然而爲何不以瓦斯取代呢?金山漁會理事長徐正成笑笑說,曾有臺北人與他筆戰三年,認爲瓦斯可取代磺火,甚至到金山買船做實驗,結果一個禮拜沒有任何漁獲,「這是因爲瓦斯的火光與磺火不同,瓦斯偏藍,磺火偏紅,這些魚兒可是很挑剔的!」

▲▼漁船出海4-5小時候滿載而歸,在碼頭卸貨。

▼青鱗魚體積小,魚刺多,大部分作爲飼料。

▼金山蹦火仔開放觀光囉!民衆可至金山磺火季臉書報名參加,在不影響漁船作業下,搭乘觀光船觀賞。

▼除了重頭戲蹦火仔之外,導覽員會帶領大家認識磺港社區,體驗灑網和捕螃蟹的樂趣。

▼金山磺港是漁路古道的起點。金山漁民用扁擔挑着魚,在天未亮之前,翻過擎天崗到士林、大稻埕販售

2017年金山蹦火仔開航囉!主辦單位推出平日與假日的蹦火仔體驗行程,每年都吸引大批愛好生態旅遊的民衆,以及攝影迷們參加。形成包含岸上導覽、出海賞夕陽,以及欣賞蹦火仔漁業作業,晚餐伴隨着夕陽餘暉,在船上享用漁家料理。

交通部觀光局訂定今年爲「2017生態旅遊年」,爲推廣國內生態體驗旅遊,由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共同組成生態行程遴選委員會,從國內多家旅遊業者規劃賞螢、賞蝶等在地深度、生態體驗活動中,遴選出42條精緻多樣化生態體驗行程,邀請民衆來趟感受大自然的優遊慢活,同時規劃「臺灣在地觀光大使徵選」、「生態體驗行程大方送」等系列活動,鼓勵國人多接觸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更多生態體驗行程介紹請上「漫遊臺灣生態體驗」http://ecotour.taiwan.net.tw/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