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現在比96年飛彈危機更兇險

旺報社評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條例」草案,準備編列2400億元特別預算,採購海軍高效能艦艇、岸置反艦飛彈系統等八大項目。近年來美國對臺軍售一路開綠燈,國軍許多期盼已久的新武器、新系統一一同意出售,對國軍戰力增強固然有益,但國家預算支出不能只求「爽」,而要確定成本效益是否划算,更要考慮是否符合國家長期利益。

「不攪和」是最上策

國防部表示,臺海衝突風險升高,必須備戰才能止戰,英國《經濟學人》5月以臺海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做封面故事,凸顯臺海衝突風險逐漸升高,立委詢問戰爭爆發國軍可以撐多久,國防部長邱國正回答:「敵要來就奉陪,要多久就多久」,戰爭似乎迫在眉睫。

在兩岸關係還不錯的時候,民間、官方交流熱絡,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陸客、陸生一波波來臺觀光、就讀,許多人將「兩岸紅利」賺得盆滿鉢滿,看似兩岸即將走向和平互存、互賴互信的新境界,當時雖未籤和平協議,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成爲民間、軍中學者專家研究的重點,目的就是要增進了解互信,以減少軍事衝突的發生,共同發展經濟,「發展纔是硬道理」,只有兩岸同胞富裕了,纔有進一步的未來。

不過短短几年,原本祥和的臺灣海峽卻成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令人浩嘆不已。中共70年代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提供低廉的土地、充沛的勞動力及種種政策優惠,吸引全球資金投入賺大錢,西方大國則希望透過市場經濟帶動自由化風潮,漸漸改變中共的政治體制,結果大陸經濟崛起,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但中共體制卻絲毫未變,反而權力更集中,擁有充沛的資金髮展軍備、核武及外太空。

美國發現中共已成爲潛在對手,甚至有超越的趨勢,因而對中共實施打擊、制裁,進行貿易戰,打得兩敗俱傷。在這場美中大戰中,臺灣「不攪和」是最上策,甚至可以穿梭美中之間當「和事佬」,也是不錯的選項,但是以「仇中」獲取政治利益的民進黨執政後,卻選擇站隊美國,擔任反中急先鋒,自此兩岸官方完全斷絕往來,民間交流也減少,在特定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社會上瀰漫着「仇中」的氛圍,許多倡導兩岸和平的人士動不動就被扣上「紅統」的帽子,官方停止運作、百姓噤聲、中共軍機天天繞臺、農產品銷往大陸被百般刁難,兩岸關係一去不復返。

因誤解而誤判陷危機

美中雖然持續對抗,但是人家畢竟是邦交國,也是聯合國五常之一,「鬥而不破」是最高指導原則。就算美國總統川普在選舉連任時的激烈語言,造成中共嚴重的不滿,爲了避免與中共的對抗擦槍走火,華府的有識之士也會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親自打電話給中共參謀長李作成保證「美軍沒有向中國開戰的意圖」、「若美國真要動武會先通知對方」,透過軍人老友間共同的語言,化解一場不必要的危機。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時,李登輝總統罵中共是「土匪」,中共也發射飛彈威嚇,但仍透過兩岸密使在高層間互相傳話,讓臺灣不致因誤解而誤判,才能沉穩以對,避免戰爭發生。

讓人民過好日子纔是政治家應追求的目標,希望民進黨政府懸崖勒馬,更希望反對黨能認真審查,以能夠產生嚇阻功能、建軍備戰真正有需要的爲原則,軍售預算該刪減就刪減,以珍惜納稅人血汗錢。建軍的目的是要維護臺海和平,而不是叫囂今天打那、明天打那。兩岸關係從來就不是軍事問題,一向都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要用政治解決,但是今日兩岸所有溝通管道幾乎都斷了,現狀比臺海飛彈危機時更兇險,如果真的擦槍走火,我們有米利上將或曾永賢、蘇志誠這類人能夠與對岸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