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陳銘磻 寫作悟人生

作家陳銘磻談寫作,認爲是一件痛苦卻又快樂的事。(姚志平攝)

(聯合文學提供)

從桃園跳上客運,路上不堵車的話,半小時就可以抵達臺北,這趟不短不長的車程,是陳銘磻獨特的個人時光,離他熟悉的臺北既遠又近,像是碰觸了現實的邊緣,一如他近期出版的散文作品《我的少爺時代》;他說,這本書是寫給71歲人生的懺情書、道歉信,字字句句都斟酌,最終抵達自我。陳銘磻形容:「是寫作的苦痛帶我找到快樂;寫作是有話想說,而我一輩子都在練習說出更好的話。」

■跟着記者老爸跑新聞

陳銘磻出生於1951年,自小在新竹成長,是首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優等獎得主。1978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前主編高信疆的挖掘之下,以〈賣血人〉一文報導賣血者的背後故事,引發熱烈迴響。他畢業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電科,曾擔任新竹縣錦屏國小老師,愛書人雜誌主編、中廣電臺、寶島新聲電臺廣播節目主持人、號角出版社發行人等,同時曾以作家身分擔任作文補教老師。

陳銘磻從小愛寫、能寫,其來有自,他的父親是新聞記者、號角出版社創辦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兩位姊姊,下有三位弟弟,兩個妹妹。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

回憶從小跟着記者老爸跑新聞,看他寫稿,在還沒有電腦的年代,每天跟着爸爸到火車站寄送稿件,成爲他非常難忘的記憶,「因爲爸爸,我覺得寫稿是一件有趣的工作。寫在紙上的文字,第二天變成報紙鉛字,對我而言也很神奇,越來越喜歡。這些美好的開端,讓我對寫作從一開始就有濃厚的興趣。」

小小記者登場的時間到了,1969年,正是臺灣少棒風行的時期,陳銘磻跟隨父親到清華大學採訪七虎少棒隊集訓,並且寫成報導,因着豐富、深入的貼身報導內容,最後這篇報導成爲他父親同業爭相引用的新聞通稿,真正發揮寫作報導的力量,令他頗有成就感。

陳銘磻回憶,少棒隊集訓有太多戰術沒法真正對媒體公開說明,他換了聊天主題,因此打開隊員們的心,「我那時和他們聊了好多鬼故事,他們從臺灣不同地方來,離鄉背井,聊鬼故事時又驚又怕,後來一切就變得輕鬆、親近,因而可以聊他們當下的狀態。」

■寫作令人痛苦又快樂

寫別人的故事,累積厚度,寫自己的故事,拓展生命的深度,陳銘磻19歲就當上國小老師,當時到交通並不方便的新竹縣錦屏國小任職,他說剛到山上小學的時候三、四點就下課,剛去時還沒有電燈,他開始養成帶書上山閱讀的習慣,也開始筆耕、投稿,陸續在《國語日報》、《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聯合報》、《新生報》發表。

對陳銘磻而言,寫作過程令人痛苦,寫作行爲也痛苦,「熬夜寫作,傷身又傷心,我現在走路還有點小駝背。」但寫作對陳銘磻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能夠透過寫作處理人生,這件事情讓我更加明白,假如我的人生沒有了寫作,我該去哪裡找到快樂?」

快樂對陳銘磻而言很單純,「當我打從心裡徹徹底底喜歡一件事情,而我又做了這件事情,這就是快樂。」曾經走過穿AB褲、喇叭褲年代的陳銘磻,以新書《我的少爺時代》向生命致意,回顧過往,他幽幽地說,文學,彷彿人生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