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落幕:冷靜下來的影市,熱情不減的影迷

深水娛6月24日報道   第24屆上海國際影節於6月20日正式閉幕,在剛剛過去的一月裡,作爲東道主的上海,迎來送往,人潮如織。

作爲後疫情時代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寄予了多方厚望的上影節,依然能明顯感受到疫情所帶來的多方面影響。

從今年電影節現場和社交網絡聲量來看,熱鬧程度都不如從前。各種活動規模縮減,各家影企舉辦發佈會的頻次也不算高,與往年相比稍顯清冷。

例如,相比2018年上影節期間,萬達、華誼、樂創文娛騰訊、大地、耳東影視公司累計公佈了約200部片單的盛況,今年,僅有萬達影業、壞猴子影業、北京精彩等少數幾家影企舉辦了片單發佈會。

影視公司們的風格也都變得更加穩健,曾經的“畫大餅”傳統消失,敢公佈的都是已有規劃甚至已經開拍的項目未成形的都秘而不宣,片單數量大大減少。

冷靜下來的電影市場,伴隨着上海綿延半月的梅雨天氣,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影迷和從業者們。

本站娛樂全程參與了本屆電影節,10天的密集行程後,我們試圖以此文來複盤總結,相比往年,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有什麼新的亮點和風向?接下來的電影市場又能從中找到什麼新的期待?

紅色”與“一帶一路”

恰逢建黨百年前夕,6月的上海電視節和電影節,最大的特色就是“紅色”。

今年上影節的主題定爲“慶祝建黨100週年”,節日期間的相關活動,例如展映板塊的“百年征程·紅色光影”特別單元金爵電影論壇的“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探索”主題,以及電影市場“紅色光影,致敬百年”慶祝建黨100週年電影海報展等,都是圍繞着禮讚百年華誕展開的。

今年上影節的電影海報,是一組放映機與膠捲構成的整體火車形象,主視覺也以紅色爲主。官方解釋中,這既是展現電影起源與工業發展的密切關係,也象徵着中國電影在黨的領導下的百年奮進之路。

今年的另一個特色,是圍繞“一帶一路”形成的新的選片策略。

從片單來看,金爵獎主競賽的選片明顯傾向於東歐、亞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電影,美國電影則出現在相對次要的展映單元。最終的金爵獎獲獎名單上,出現的也全部都是俄羅斯、伊朗、馬來西亞、波蘭、墨西哥等國家的創作者名字。

今年還特設了“一帶一路”電影周和“一帶一路”電影之夜活動,並首次將展映活動推送至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合肥五個城市,這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次於電影節期間在上海以外的城市舉辦影展

此外,從今年的各種信號來看,這另一方面也預示着上影節未來的走向,通過“一帶一路”,開闢出上影節不同於歐洲三大和好萊塢的獨特文化定位,也不失爲一種另闢蹊徑的新嘗試。

在展映片單方面,也一以貫之地圍繞着主旋律展開。

除了備受關注的開幕影片《1921》之外,本屆電影節的影片展映特別策劃“百年征程紅色光影”單元,接連放映了拍攝於不同年代的《白毛女》《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革命家庭》《英雄兒女》《南昌起義》《風聲》《流浪地球》《金剛川》《武漢日夜》《柳青》等主旋律影片。

在開幕論壇上,中國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騰訊影業等國內頭部電影企業的領軍人物們,都公佈了今年各家公司參與的多部獻禮作品的片單。

包括中影出品的《在武漢》、《我和我的父輩》、《無限深度》,光線出品的《革命者》和《狙擊手》,上海電影集團的《望道》,博納影業的“中國勝利三部曲”——《中國醫生》、《長津湖》、《無名》,萬達影業的《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和《我的父親焦裕祿》等。

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雙線復甦

去年,因爲受到疫情影響,上影節推遲舉辦,也首次採用了線上線下並行的方式,來實現國際影人之間的溝通。

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下,雖然辦節環境更加寬鬆,但在線上和線下的運用中,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更加成熟的表現。

例如,以本站娛樂作爲媒體參與的感受來看,參加每一場線下活動,都需要提前在官網或官方APP預約,官方將進行審覈,申請通過後方可進場。此外,每一次進出會場都會有安檢、掃健康碼、人臉識別等程序。對於因爲座位限制而無法進入場地的情況,今年的論壇和大師環節都在場外設置了實時轉播屏幕,不少人會站在外面看完一整場論壇。

每一年影迷們都相當關注的大師班環節,今年也採用了線上線下“雲對談”的方式。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都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與賈樟柯萬瑪才旦和馬可·穆勒,分享了各自的創作感悟,以及對年輕影人的期待。

此外,今年的創投環節,共收到了324個有效項目申報,31個項目入圍,完成645場項目洽談。從去年開始的“雲市場”,今年變得更加優化和完善,國際影視雲市場的展商共計750家。今年海外展商共計佔比53.4%,與2020年相比也有不少提升。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線上線下雙平臺的市場模式將成爲一種電影節新常態。

一波三折,依然熱情不減的影迷

因爲疫情的緣故,戛納電影節延期,使得今年上影節失去了“戛納直通車”的優勢,按照往年慣例上影節可以直接展映戛納影片,很多影迷因此認爲,今年上影節放映影片的質量整體不高。

對於影迷來說,今年上影節的開票前準備可謂一波三折。6月4日片單纔剛剛出爐,5日早上8點就連着開票,加上承接了上影節票務多年的淘票票意外表現極差,不少影院和場次都直接開票失敗,之後淘票票官方解釋爲技術故障,12點和1點又重新開票。

相比往年,今年的票價也有了一定增長,基礎票價都上漲到70元,熱門影片甚至在120元以上。因此,不少影迷爲了保險,大多還是會選擇經典老片,最起碼不會踩雷,但這樣下來,留給影迷們觀看新片的試錯成本也被間接擡高了。

但即便如此,在陰雨綿綿中,影迷們還是不知疲倦地趕赴着一場又一場的光影盛宴。

每個電影節展,都是依託於所在城市的基礎建設與文化環境上產生的,產生的影迷文化也各有不同。與分散而廣闊的北京電影節相比,上海的電影院分佈相對密集,城市規劃對趕場的影迷來說更加友好。

例如美琪藝海、大光明、和平影都、大上海電影院、黃浦劇場、UA梅隴鎮、UME新天地這些主要的展映影院,基本都聚集在人民廣場-南京西路的商圈範圍之中,不少趕場的影迷全靠騎車在這些影院之間來回通勤,路程基本在15-20分鐘之內。

上影節的影迷羣體相對來說比較年輕,形成了在國內獨樹一幟的粉絲文化。尤其是上影節歷年來都有很大比重的日本電影參展,一度被笑稱爲“上海日本電影節”。

今年,粉絲向電影的比重也明顯提升,最爲明顯的是針對日娛粉絲展映的《嵐:5X20週年巡迴演唱會“回憶錄”》,這是今年最爲炙手可熱、搶票難度最高的影片之一。此外還有SIFF動畫單元、浪客劍心繫列、致敬影人筱田正浩、紀念東映70週年等。

粉絲文化的存在,也是上海電影節不同於其他電影節的獨特生命力,或許也是後疫情時代電影工業尋求新鮮活力的一種新解法。

出品|深水娛

記者|珍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