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後,滴滴如何站穩腳跟?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周繼鳳
編輯 | 黎明
出行巨頭滴滴,上市了。
6月30日,滴滴成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開盤報每股18美元,較發行價上漲28.6%,市值一度高達860億美元。
自遞交招股書以來,滴滴就備受投資人追捧,不僅獲得10倍超額認購,還提前超額完成了原計劃40億美元的募資目標。這家長跑近九年的出行公司,終於跨上了更廣闊的平臺。
手持出海與自動駕駛兩大王牌,滴滴如今底氣十足。但上市後,如何維持市值的穩定、能否拿得出更優秀的成績,始終是滴滴需要面對的問題。
打拼了九年的滴滴,在上市後,似乎也很難放鬆下來。
出行賽道的競爭非常激烈,即便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滴滴依然要在國際市場面臨Uber、Lyft的競爭。
我們不妨橫向對比一下。
滴滴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大板塊——中國出行業務(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務)、國際業務(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其他業務(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貨運、社區團購、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務)。其中,貢獻營收大頭的是中國出行業務。
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僅中國出行業務就擁有1.56億月活用戶,Uber第一季度月活用戶僅爲9800萬人,滴滴是Uber的1.6倍;而在訂單數上,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業務的訂單數約爲22.5億,而Uber是14.47億,僅爲滴滴的六成左右。
滴滴的增長速度依舊驚人,除了深耕國內業務外,還準備進一步擴展海外市場。
在海外市場上,滴滴依舊能打。根據招股書,滴滴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平均每日交易量,在2019年爲180萬次,到了2021年,已經增長到460萬次,而海外的年度活躍用戶則從2019 年的2300萬增加到2021年的6000萬。
而Uber則在上市後掉轉船頭,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外賣業務上,如今Uber外賣業務的營收幾乎與共享出行業務齊平,因而Uber在出行業務上的增速遠不及滴滴。
我們再看交易總額,以2020年橫向對比來看,Uber的整體交易總額爲578.97億美元,約合3742.69億元人民幣(以7月1日當天匯率計算),而滴滴爲2146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Uber的這個交易總額,既包括了打車業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網約車業務),也包括了外賣業務,以及其他貨運業務。
如果單單對比打車業務,則又是另一番景象。2021年第一季度,Uber打車業務的交易總額爲67.73億美元,約合438.06億元人民幣。同期,滴滴在打車方面(包括中國區以及國際市場的移動出行業務)的交易總額爲623.28億元。對比下來,滴滴依舊佔據優勢。
再從盈利方面來看,2019年後,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板塊開始逐漸盈利,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調整後的EBITA利潤率分別爲-0.21%、2.6%、3.0%和9.2%,滴滴扭虧爲盈,盈利能力不斷提高。而Uber 的打車業務2018-2020年的EBITA利潤率分別爲17%、19%、19%。相比之下,Uber的利潤率要更高一些。
對比可以發現,即便是放在全球範圍內,在訂單規模、活躍用戶等方面,滴滴依舊能打。
但在另一方面,上市之後,對於滴滴而言,增長之外的另一大關鍵指標便是盈利,如何在持續擴張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這是滴滴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了共享出行業務外,滴滴選擇把更多的資源放在自動駕駛業務上。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滴滴自動駕駛團隊人數已超500人,擁有超過100輛自動駕駛汽車的車隊。目前滴滴自動駕駛的主要測試和試運營重心在上海嘉定,在上海共有530公里的道路可以進行測試。並且,滴滴還明確表示,上市募集資金的30%將會投入到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中。
事實上,在全球主流出行平臺中,滴滴算是爲數不多還在堅持自研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
自動駕駛業務雖然目前還看不出商業化落地的可能,但是滴滴卻持續投入。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指出,對於自動駕駛“至少投入十年”。程維的邏輯是,自動駕駛從技術成熟、商業成熟到法規成熟,道阻且長,要做好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
事實上,自從造車火了之後,作爲造車核心的自動駕駛也開始逐漸受到資本熱捧。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70.3億美元。
在國內,僅6月一個月就有至少三家自動駕駛公司獲得融資,並且融資的金額都在十億人民幣以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過去一年,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的估值,從30億美元飆升至53億美元。
而自動駕駛行業,滴滴算是下場早的,滴滴從2016年就開始組建自動駕駛技術團隊。而且,在一衆自動駕駛公司中,滴滴的技術算是有一定優勢的。
目前,滴滴已在美國加州、上海等多個地方獲得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資格。2020 年 6 月,滴滴在上海面向公衆開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服務。
死磕自動駕駛的道路上,滴滴沒有準備單打獨鬥。滴滴歷次的合作、融資中,出現了很多主機廠的身影。去年,滴滴與比亞迪合作,聯合研發了定製網約車D1;今年5月份,滴滴自動駕駛宣佈與廣汽埃安達成戰略合作;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滴滴自動駕駛再次獲得了3億美元融資,其中還引進了廣汽集團的投資。
自動駕駛這項重投入的產業,滴滴試圖合縱連橫,撬動更大規模的產業與技術力量,從而推動這個賽道往前跑。
滴滴所涉及的業務極爲龐雜,在本地生活、新能源、自動駕駛、金融等方面做了諸多佈局。
與滴滴不同的是,Uber這家曾經的共享經濟鼻祖,正在不斷地收縮自己的網約車業務以及其他散碎業務。
比如,去年9月,Uber宣佈將其歐洲貨運業務出售給德國貨運初創公司Sennder。去年12月,Uber宣佈將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Uber砍掉一些不賺錢的業務,將精力放在一些賺錢的業務上。
很多人在看到滴滴的多元業務後,也在發出同樣的質疑,滴滴能否同時顧及這麼多的業務線?
事實上,類似的擔憂和質疑就從沒斷過。2012年9月,滴滴打車的第一款產品正式上線,但全北京卻只有16個司機在線。燒光了最初的創始資金,程維找遍了主流VC,但VC都在質疑,這種所謂的線上打車業務靠譜麼?
但事後的經歷證明,線上打車業務不僅能行,而且靠着打車業務,滴滴不斷拓展業務版圖,成長爲市值超600億美元的超級巨頭。
縱觀滴滴九年來的發展史,程維帶領着他的團隊經歷了多場堪稱慘烈的戰役,或主動或被迫與搖搖、大黃蜂、快的、Uber等“前浪們”爭流之後,整個團隊活到了最後,跑贏了市場。
歸根結底,還是事在人爲。方向對,很難做不成事。
滴滴成立九年,但在IPO前已經完成約20次股權和戰略融資,這使得滴滴上市前的股權已經高度分散。很多人擔心,滴滴上市後,究竟是管理層說了算還是其他股東說了算。
從招股書來看,IPO之前,滴滴創始人、CEO程維持股7%,聯合創始人、總裁柳青持股1.7%。根據中概股常規的同股不同權的安排,程維柳青合計擁有超過48%的投票權,包括程維柳青在內的滴滴管理層擁有超過50%的投票權。最大股東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Kentaro Matsui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
也就是說,即便是上市後,滴滴的掌舵者依舊是現有的公司管理層。
此前,很多人曾問過程維,滴滴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程維說,創業很少有最大的困難,現在不像過去依靠長板去贏,現在的創業更多是平衡的創業,是不停補短板的過程。
上市後,滴滴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唯一不同的是,和九年前那個一無所有的冬天相比,它的糧草更多,盔甲更厚,步伐更加堅定了。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文中配圖來源於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