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升級七大技術底座:未來兩年將推近30款新車,全固態電池後年量產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技術積累,讓中國車企邁入了反向技術輸出的新階段。

5月24日,“向新十年上汽集團新能源技術發佈會”上,上汽集團正式發佈面向新賽道的新一代底座技術,上汽“七大技術底座”升級進入2.0時代。該技術底座包括星雲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星河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藍芯混合動力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魔方電池系統和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全面覆蓋智己、飛凡、榮威、名爵、大通以及海外業務。

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表示,上汽正在塑造從“芯片、操作系統、軟件、運動控制系統、三電系統”到對應場景的整車集成能力和創新技術優勢,打造全新“科技生命體”,向着“電動+智能+生態”的新汽車時代加速前行。

陳虹提到,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完成從“跟跑”向“並跑”再到“領跑”的角色轉換,而上汽集團將始終堅持與全球夥伴共建產業新格局。

技術反向輸出開啓合資新階段

就在5月20日,上汽集團和奧迪汽車正式簽訂合作協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數字平臺聯合開發正式啓動,雙方將共同爲上汽奧迪開發多款豪華智能電動新車。這意味着,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正進入全新階段。

造車技術反向輸出已經成爲中國車企發展的新方向。除了上汽集團,造車新勢力小鵬和零跑,也都分別通過提供軟件技術服務和整車技術授權的方式開啓了與傳統車企的新合作。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傑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談道,上汽大衆第一輛桑塔納誕生時,按照德國標準,全車僅有4個零部件能實現本土生產;時至今日,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以上汽大衆途觀車型爲例,97%的零部件都已經實現本土製造。

祖似傑認爲,從“用技術換市場”到合資企業進入2.0時代,企業要始終秉持開放的態度,“我們走出去不僅是產品出口,到一定規模後還要到當地建廠,扶持當地的產業鏈。正因爲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和高水平的開放,能夠實現真正的合資,進入一個真正平等的共同發展的階段。”

技術驅動降本

展望未來兩年,上汽集團在電動化方向瞄準三個目標,一是實現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應用;二是將混動驅動系統的熱效率提升到46%;三是挑戰純電整車能耗12公里/千瓦時的行業新紀錄。其中的每一項技術提升,都伴隨着成本下降。

“新能源汽車降本,是實實在在的技術活。我們不能壓榨供應商,而是要用技術來實現降本。”祖似傑表示。

他介紹,技術底座的量產應用,大大提升了開發效率、縮短了研發週期。傳統汽車研發週期是48個月,後來降到36個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開發週期進一步降至26個月,目前減少至18個月甚至更短。研發週期的縮短,也就意味着資源投入的減少,爲降本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以當下各大車企都在爭奪的全固態電池爲例,純電動車的電池成本佔到整車成本40%甚至50%,是成本的大頭。基於材料和工藝的簡化和創新,上汽集團全固態電池從電芯端到PACK端,單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蘆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目前中國整車能耗最優秀的可以做到每度電9.3公里,每度電12公里意味着30%的進步,也就是當下100度電的里程只要裝70度的電池,這樣巨大的成本優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祖似傑介紹,未來兩年,七大技術底座2.0將全面賦能上汽集團旗下整車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車型,加快實現“科技生命體”的全面進化。2025年,“中央計算+區域控制”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3.0將全面落地,實現“艙、駕、算、聯”四域合一,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2026年,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將實現量產。

數據顯示,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車和海外銷量分別爲112.3萬輛和120.8萬輛,在2022年率先實現“雙百萬”基礎上再創新高。2023年集團總銷量中,上汽自主品牌佔比爲55.3%,較2014年增長18個百分點。2024年,集團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增強新賽道上的核心競爭能力,力爭全年整車銷量達到545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