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市真的復甦了嗎?

作者 |《財經》新媒體 銘皓

編輯 | 蔣詩舟

沉寂了兩個月後,上海的汽車產業終於隨着全面復工,從“睡眠”中醒來。在這場2022年對上海影響最爲深重的“黑天鵝”事件之中,無論是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還是經銷商,整個汽車產業的從業者們都堪稱損失慘重。

作爲上海本地企業,上汽無疑是受疫情影響最爲嚴重的車企之一。生產線停擺、終端銷售受阻、出港受限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上汽4月產銷遭遇斷崖式下滑,銷量僅有16.7萬輛,即使在逐步開始復工復產的5月,整個上汽的銷量也僅有36.4萬輛。上汽傳統“三駕馬車”——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前5個月累計銷量,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同比下滑(分別爲4%、23.2%和11.7%)。

作爲行業巨頭的上汽情況尚且如此,其他企業自然更是好不到哪兒去。不止如此,上海本身還是全國非常重要的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產量在全國佔比超過20%,上海市場的“停擺”對全國汽車市場也造成了極大影響。根據中汽協數據,4月汽車產銷分別爲120.5萬輛和118.1萬輛,同比下滑46.1%和47.6%,呈斷崖式下跌。5月產銷分別爲192.6萬輛和186.2萬輛,同比下滑5.7%和12.6%。

面對如此慘淡的市場情況,從中央到地方開展了一系列救市行動。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佈《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稱,將於6月1日起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制度,同時出臺系列政策穩外資、促消費、擴投資,在年內新增非營業性客車牌照額度4萬個,並對置換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給予1萬元的補貼。

5月31日,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開展2022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同天,財政部發布《關於減徵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不誇張的說,此次的救市行動絕對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今,距離全市全面復工復產已近一個月時間,上海車市復甦情況究竟如何?

新能源市場恢復較快,增換購需求明顯

上海車市的復甦,首先在新能源領域得到了印證。

據上汽集團表示,自4月18日至6月17日,上汽臨港乘用車基地已有包括智己、飛凡、榮威、MG名爵4個品牌在內的超過1.7萬輛整車陸續下線,6月18日起則將正式啓用雙班制生產,產能基本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作爲目前新能源市場龍頭之一的特斯拉,其產能也在6月份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新能源車市快速恢復的原因,一方面源於近期較多的補貼政策刺激,另一方面則與新能源市場體量較小有一定關係。當然,在如今上海市燃油車拍牌價格已超9萬元、油價也一路飆升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可享免費牌照的政策與用車成本較低的優勢,也成爲了重要的利好因素。

截止2021年底,上海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67.8萬輛,在全國處於頗爲領先的位置,而這一數據顯然將在今年再創新高。

《財經》新媒體在實際走訪中也發現,重要商圈的汽車門店,尤其是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品牌,即使在逛街不是很方便的當下,仍然能夠收穫大量的客源。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坐落於吳中路、祁連山南路、御橋等地的汽車品牌4S店內,往往人煙稀少、門可羅雀。

在一家上汽大衆4S店內,《財經》新媒體與銷售人員交談時,對方也明確表示,今年的燃油車銷量明顯不如往年,無論是老客戶增換購還是新用戶購車都比較青睞新能源車型。“目前日銷量基本上與疫情前持平,50%以上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新能源車。就拿訂單量比較好的上週618大促爲例,新能源車或混合動力汽車的成交量能佔半數以上。”

《財經》新媒體 銘皓/攝

此外,在與多位銷售人員交流後,《財經》新媒體還發現,得益於購置稅減半政策,近期上海市場購車需求其實是以增換購爲主,消費升級型購車現象明顯。反倒是購車預算在10萬-25萬元的剛需階層,出現了大量持幣待購和放棄購車的現象,對大宗商品消費的謹慎,導致了汽車消費整體仍處於疲軟態勢。

政策刺激並未立竿見影,疫情“餘波”仍在持續

除了疫情影響剛需人羣消費之外,政策的刺激並未像想象中的那般立竿見影。在走訪中,《財經》新媒體注意到目前的補貼政策想要落實,仍有相當多的限制。

例如《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中“對置換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給予1萬元的補貼”這一政策,銷售人員就表示必須要同時滿足包括置換車輛與新車車主爲同一人、置換車輛與新車同爲滬牌(新車必須是純電汽車)等多項條件,才能享受該補貼。

《財經》新媒體 銘皓/攝

而之前上海嘉定區推出的最高2萬元的汽車補貼政策,也對消費者條件和適用的汽車品牌有着相當具體的要求。例如必須是嘉定戶籍人員、居住證在嘉定區的人員或者是在嘉定區繳納社保的企事業單位職工,廠商和車型也必須是企業總部、銷售總部或生產基地在嘉定的汽車廠商,且需要品牌有意願在嘉定區開展讓利促銷活動。衆多苛刻條件加持下,在一天的走訪中,《財經》新媒體僅遇到榮威和上汽大衆的銷售人員表示,可以享受嘉定區相關補貼政策,其中上汽大衆的細則是15萬元以上車型可享受2萬元補貼,15萬以下車型僅能享受1萬元補貼。

連一向在優惠上較爲“慷慨”的大衆都是這樣,“吝嗇”的日系品牌就更不用說了。在一家本田4S店,銷售人員明確表示,“目前我們一切優惠政策還是照舊(3000元)”。不但沒有政策補貼的體現,甚至於在購車報價方面還要收取高達5000元的服務費,並同樣表示“一切照舊”。

連面向主流消費者的本田、豐田都是如此,更不用說之前就有豪華品牌“利潤收割機”之稱的雷克薩斯了。“救市政策,與我何干?”不知是市場的熱度,還是消費者的過度青睞,給了日系品牌面對救市政策時毫不退縮的“底氣”。但這或許能夠解釋,之前“某日系車經銷商仗着國家購置稅補貼的落地而進行漲價”的行爲。

比起補貼,車源或許是更大的問題。

以《財經》新媒體探訪過的特斯拉門店爲例,目前要預定Model 3,提車時間至少要20周以上,“Model Y提車時間稍短一點”,但最短也要10周以上。在特斯拉不遠處的小鵬門店,銷售人員則表示小鵬P7的提車時間也在2個月左右,“P5短一點,在1個月左右”。傳統車企這邊,一方面要面臨新車車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面對高企的庫存壓力,日子顯然要更加難過一些。

此前,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現在經銷商的新車車源是比較緊張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上海疫情,零部件供給受影響。估計6月過後,新車的供應情況會有比較明顯的好轉。”而庫存的清理,可能要需要在政策的推動下才能逐步轉化爲零售增量。

觀望態度仍是主流,車市回暖還需時間

毫無疑問,在當下的上海車市,觀望仍然是大多數消費者的態度。即使是在政策加碼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弱勢品牌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大多數消費者對目標車型的選擇很難被動搖,這也造成了“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增強,但光靠這些“強者”,是很難支撐起上海龐大的汽車消費需求的。更不消說,上海車市本來就“失去”了兩個月。

在《財經》新媒體近日走訪的多家汽車經銷商中,基本上沒有哪位汽車從業者認爲上海能夠“追回失去的兩個月”,也基本沒有誰認爲政策能夠從根本上帶動和改變上海車市的走向。大多數人只能抱着“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一步步地推動上海汽車市場重回正軌。

車市的悲歡本就互不相通,但像4月那樣整個上海市未售一車的尷尬局面,相信沒有人會希望再次經歷。誠然,全面復工復產之後的上海車市正在逐步回暖,但如果想要真正恢復疫情前的“盛況”,或許只能等待民衆消費信心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