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場校園招聘會衝刺大學生就業 專家解讀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提出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個關乎民生、發展和安全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燕斌說。
近年來,國內多個城市提出打造就業環境友好型城市、就業友好型現代化產業體系,探索就業政策與金融、產業、投資政策等協同發力。
專家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但同時,新興產業和技術也會對勞動力產生替代效應,因此還要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
距離畢業生離校只有一個多月,促就業任務十分緊迫。近期,各地各高校集中組織開展行業性、區域性、聯盟性的大規模招聘活動,預計將組織開展校園招聘會175場,參會企業近1.7萬家。
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根本途徑在發展。
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首先在於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麥可思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屆本科畢業生工作半年後薪酬情況調查顯示,月收入最高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金融業、運輸業。
“在全國應屆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社會需求保持相對穩定,這類專業畢業去向落實率明顯高於全國本科平均水平,就業質量也有較爲明顯的優勢。”麥可思研究院相關人士說。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往往帶來“機器替人”現象,會大量淘汰舊崗位。
在智能製造企業三一集團的18號工廠裡,只有300多位工人,基本均從事腦力勞動,以操作機器程序爲主。
因此,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其次要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與就業容量掛鉤的產業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拓展社區超市、便利店和社區服務崗位。
“民營企業具有較強的就業創造能力,是崗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經濟部門。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民營企業經營難,活力不足,崗位創造能力下降。應該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破除不合理的招投標限制,消除制度性歧視,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拓展民營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說。
5月20日,北京市西城區公開招聘159名社區工作者和黨羣服務中心專職黨務工作者,同等條件下,高校應屆畢業生優先。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從緩解就業壓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和加快新型城鎮化等方面來看,推動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仍可謂一舉多得。
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還在於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增加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用戶增長運營師、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19個新職業。
據報道,北京市“日活”快遞員、外賣配送員和網約車司機等各類新就業羣體已高達約26.6萬人。
數字經濟是新業態、新職業的底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教授周廣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以短視頻直播產業等爲代表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加速了職業分類的演變,不斷催生出新職業形態和新就業方式,成爲帶動就業增長的一種重要渠道。
強化就業影響評估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提出,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高質量充分就業意味着,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能夠隨着經濟發展而同步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不斷增強,勞動關係與職業安全不斷改善,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勞動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時,有意願有能力的勞動者都能夠獲得相應的就業機會,就業渠道暢通有序,全社會就業的穩定性不斷增強。”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燕斌說。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首先要強化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生產力佈局對就業影響的評估。
就業影響評估不是新生事物,“十四五”規劃綱要就提出,要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
早在2007年,四川省出臺“十一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就首次提出建立投資項目就業影響評估制度,將對就業的影響作爲決定政府投資項目的重要因素和核準社會投資項目的指標之一,在重大投資項目招投標中,同樣的投資、能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企業更有優勢。
2009年,山東省東營市建立了重點建設項目就業影響評估跟蹤制度,各重點建設項目單位被要求編制就業影響評估報告,分析項目對就業的正、負面影響,包括用工需求量、職業技能需求、吸納人員類別等情況。項目確定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面向社會發布就業信息。
“雙碳”、減稅降費等重大政策,都會對就業帶來重大影響,其影響如何也成爲學界研究的熱點。
2023年,華北電力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對省級煤電退出的就業影響進行了測算。
中國電力行業需要在2045年前後實現淨零碳排放,該研究基於2020年後煤電不再新增和2030年煤電裝機增至1300GW這兩種典型情景,評估認爲,2020年煤電行業直接相關就業人數達到168.63萬人,若不再新增煤電,2045年實現電力零碳時,約16.76%的煤電相關就業人員將面臨失業,而繼續新增煤電將會使該比例提高至36.90%。
“人才培養週期長,人力資源結構調整需要時間。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應該充分考慮既有人力資源條件,可以適當地超前但不能過於超前,要避免揠苗助長。當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政績,在推動結構調整過程中未能堅持就業優先,存在脫離自身條件搞產業結構升級的現象。”歐陽俊說。
“其結果,既沒有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造成大量傳統行業和傳統崗位的喪失。受此影響,大量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選擇與自身專業不匹配的崗位進行就業,對就業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他說。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其次要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
疫情期間,保市場主體和保就業政策相協同,中央和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減免、補貼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
近年來,江蘇省江陰市着力打造就業友好型現代化產業體系,爲數萬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蘇崗貸”貸款,還設立總規模52.8億元的聯澄基金、高質量發展基金、澄邦基金,發放惠企貸款。
山東省威海市提出建設就業友好型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威海市就業服務平臺、全省首家數字零工平臺,疫情期間在全省首創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以工代訓”階段性補貼政策。
劉燕斌認爲,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推進、持續提升的過程和目標,而不是靜止的、一蹴而就的過程和目標。
“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過程中,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以及就業形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和促進就業的重點、難點,相應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做出持續不懈的努力,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持續提升。”劉燕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歐陽俊認爲,積極的就業政策至少應包括建立就業應急機制,防止短時期貿易衝突和技術進步等導致的大規模失業現象;建立就業動態監測體系,激勵勞動者在地區和產業間流動,對重點人羣推出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等。
他認爲,還要形成政策的系統集成,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包括靈活運用財政補貼、減稅降費等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相結合,降低企業成本;完善產業政策,引導就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優化;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與現代產業相銜接,增強靈活就業人員的適應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