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送赴美IPO,昔日獨角獸爲何越走路越窄?

成立十年,上市傳言紛紛擾擾四年,如今閃送IPO計劃終於靴子落地。

2020年,閃送副總裁杜尚驫曾表示,公司可能會在不久之後上市。此後達達、順豐同城陸續登陸資本市場,但閃送的IPO進程卻始終沒有響動。

2024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促進即時配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鼓勵引導即時配送行業。宏觀政策利好,資本市場對即時零售的關注度增高,閃送獲得了一個較爲理想的上市時機。

近日,閃送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書,計劃以"FLX"爲股票代碼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然而,在越來越多玩家關注服務時效性、服務性的當下,閃送依託"一對一急送"模式所構築的品牌護城河,或已不再堅固。

錯位競爭,小卻不美

閃送成立的2014年,彼時即時配送市場尚處於萌芽階段。

發展初期,大多數即時配送玩家選擇訂單量大、客戶羣體更多的B端市場,但閃送創始人薛鵬卻認爲,B端太依賴平臺資源,定價權和盈利空間被巨頭裹挾,閃送要保持相對獨立,還是要持續發力C端市場。

這也讓閃送走上了一條"小而美"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即堅持"獨立按需專線快遞"模式。

顧名思義,"獨立"意味着不同於達達、順豐同城背靠京東、順豐,從而實現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閃送主要根據分散的用戶需求,獨立分配運力;"專線"則是指配送過程中,派送員全程專注於單一訂單,不沿途取送其他訂單,實現"一對一急送"服務。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至2028年,中國獨立按需專線快遞市場將以27.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超過中國按需配送整體市場19.1%的增速。

而在"獨立按需專線快遞"這一細分賽道中,閃送已經坐穩行業老大的位置。2023年,閃送以33.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遠超第二名5.4%的市佔率。

最大的問題是,目前該賽道盤子尚小。艾瑞諮詢數據,2023年中國按需配送市場總市場規模約爲3385億元,其中獨立按需專線快遞市場規模約爲156億元,僅佔大盤4.61%。

有分析指出,在中國即時配送市場中,復購率較高的多集中於餐飲外賣、生鮮果蔬和零售便利等B2C場景,市場份額超9成,而非閃送這類細耕於"一對一"賽道的C2C平臺。

從閃送現狀來看,細分場景正讓公司似乎陷入增長瓶頸。

2021年至2023年,閃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0.40億元、40.03億元、45.29億元,期間營收增速由31.68%降至13.14%。2024年上半年,閃送營收增速再度下滑降至7.65%,營收額爲22.85億元。

或許閃送想要實現進一步擴張,仍要走向更大的B端市場。可惜的是,目前B端市場格局已相對穩定,商流與物流互爲必選項,長期堅持"獨立"屬性的閃送或很難與任何一家上游平臺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2022年,閃送曾與抖音生活服務達成合作來拓展自身B端市場業務。但同一時間,抖音的第三方運力服務商還包括達達、順豐同城、UU跑腿等,閃送所獲得的流量支持也有限。

護城河漸淺

閃送一直堅持"獨立按需專線快遞"的商業邏輯在於,當用戶急需送貨時,價格不再是首要考慮因素,速度和可靠纔是關鍵。

只是,隨着越來越多玩家更加關注服務時效性、標準性的當下,閃送"一對一急送"的故事已不再新奇,且並無明顯競爭優勢。

目前,已有不少即時配送平臺推出"專人直送"服務。

對比來看,下單一份規格爲"10公里左右距離、未超出5公斤的文件"專人直送訂單,美團跑腿的價格爲25元,餓了麼旗下蜂鳥跑腿爲28.5元,達達爲30元,順豐同城爲32.78元。閃送的價格正處在不上不下的中間地帶,爲29.5元。

美團、餓了麼的價格優勢,來自於兩家外賣平臺已具備規模效應去攤薄成本。截至2023年末,美團已擁有745萬的註冊騎手,其中全年接單在260天以上活躍騎手約在80萬人左右。同期,餓了麼擁有活躍騎手超400萬人。

對比閃送,截至2024年6月30日,閃送註冊騎手人數約爲270萬。

由於配送屬於依賴大量人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閃送每年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和獎勵是收入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閃送支付給騎手的報酬和激勵金分別佔其收入的90.5%、90.3%、87.8%及85.4%。

成本壓力也致使閃送的毛利率水平雖然持續優化,但整體並不算高。2021年至2023年,閃送綜合毛利率分別爲6.22%、6.48%、8.71%。

淨利潤方面,2021年和2022年,閃送分別淨虧損2.91億元、1.8億元,2023年實現轉盈至1.1億元,但當期2.43%的淨利率依舊處在較低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閃送主要採用"衆包"這一輕資產模式,而非傳統的僱傭關係,在有助於靈活應對市場需求波動的同時,也需要面對騎手忠誠度、人員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事實上,人力資源的管理已成爲衆多即時配送平臺的主要難題,近些年各平臺也在積極進行智能化轉型。

以先行一步的美團來看,截至2024年6月末,美團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落地了31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30萬單。美團自動配送車也已在北京、深圳等多地進行常態化測試和運營,完成近400萬單配送。

閃送在智能化轉型方面尚沒有實質性措施,但根據閃送官網顯示,公司所擁有的專利中包括針對智能調度系統中的"訂單分配方法、裝置、服務器及存儲介質"專利,安全防護系統中的"一種基於即時物流數據脫敏保護的解決方案"專利等。

可以看出,儘管即時配送服務行業發展多年,但行業始終處於急劇變化更迭之中,市場留給閃送的時間並不多。

規模競爭背後的挑戰

以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即時配送領域的多方勢力競逐變得更爲錯綜複雜。

除快遞、電商、外賣巨頭還在持續加碼,其他賽道的玩家也紛紛盯上了這塊蛋糕,貨拉拉、滴滴出行、哈囉、高德地圖等均已上線即時配送服務。

可見,即時配送行業已進入寡頭競爭狀態,行業集中度高,勢必會觸發進一步整合和淘汰。在這一過程中,以達達爲首的即時零售與配送平臺開始尋求大樹庇護。

2024年9月,京東集團發佈增持公告,將全盤接手沃爾瑪所持達達全部股權,持股比例將升至63.2%。增持的背後,是京東集團正加速佈局即時零售領域的現狀,而作爲承接京東即時零售和即時配送業務的達達,勢必將獲得更大的資源支持。

而缺乏商流支撐穩定訂單來源,又無法在服務上與其他平臺拉開差距的閃送,最終只能在巨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尤其是隨着已形成規模優勢的美團、餓了麼向"一對一"等C2C賽道不斷髮力,閃送要麼漸漸失去市場份額優勢,要麼被拖入無休無止的"價格戰"最終耗盡彈藥而亡。

並非杞人憂天,根據閃送的融資歷程來看,雖然前幾年曾有被資本青睞的高光時期,但自2021年初D+輪後,閃送便再未進行過外部融資。

根據D+輪時期信息,彼時市場給出閃送20億美元(約130億元人民幣)的高估值,而根據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閃送的估值已跌至71億元,近乎"腰斬"。

可見,對於多年未獲新融資且面臨諸多挑戰的閃送而言,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突圍,已是大勢所趨。

對於此次IPO募資用途,閃送表示將主要用於擴大客戶羣並增加市場滲透率、打造品牌形象、技術研發以及用作一般公司用途。

只是,上市不等於高枕無憂。

以先行一步的達達、順豐同城來看,上市後的表現並不盡人意,達達至今仍未實現盈利,順豐同城在2023年才首度實現全年盈利。二級市場相較於歷史高價,達達股價已下跌超9成,順豐同城股價下跌近3成。

先行者們的表現爲閃送敲響警鐘,資本市場的道路並非坦途,上市後挑戰仍無處不在。在強敵環伺的市場中,閃送前景充滿諸多不確定。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